传习录(卷下
【三二一】道一而已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又问:「圣贤言语许多,如何却要打做一个?」
曰:「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如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
施邦曜云:“性即心所具之理,晦翁(朱子)亦有是言。知先生与晦翁固同一宗旨也。第先生发得畅快耳。”
【译文】
学生问:“知与行怎么能合二为一?譬如而且就像《中庸》里,说了一个“博学之,,又说了一个‘笃行之’,这不正说明知与行是两件事儿吗?”
“博学是指事事都要学存此天理,而笃行也只是指学而不辍。”
弟子又问:《易》里说:学以聚之’,又说‘仁以行之’,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同样的。如果事事都学习存养天理,那么这颗心就再没有放纵的时候了,所以说“学以聚之’.但是要时刻学习存养这个天理,又没有私欲把它间断,这就是本心的生生不息,所以说,仁以行之,。”
学生又问:“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这里是说知与行是两回事吧?”
先生说:“说‘及之’就已经是行了,只是不能常常坚持,被个人私欲间断,这就是孔子说‘仁不能守’的原因。”
再问先生:“关于心即理的说法,程子说‘在物为理’,先生为什么说心就是理呢?”
先生说:“‘在物为理’这句话,应该在‘在’的前面加上‘心’字。变成‘此心在物则为理’这样的话,此心在于奉养父母就是孝,此心在于侍奉君主就是忠。”
先生接着说:“诸位要明白我立言宗旨。我今天给大家讲‘心即理’,因为世人把心和理分做两件事,这就会产生许多理论解释不清现实的现象。比如五霸攻击夷狄、尊崇周王室,都是为了一个私心,因此就不合乎理,但人们说他们做得十分合理,这只是世人的心不够明净,对他们的行为往往羡慕,并且只求外表漂亮,与心毫无关系。把心和理分开为二,只会让自己陷入霸道虚伪而无法觉察,所以我认为心就是理,要让人们明白心和理只是一个,就在心上下工夫,不要袭义于外,就是王道的真谛,也是我立论的宗旨。”
又问:“圣贤关于知、行的话很多,为何要把它们合二而一?”
先生说:“不是我非得把知、行合成一个,譬如孟子就说‘夫道一而已矣’,又说‘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都是同样的一个‘道’,哪里来的二呢?”
释疑:
这位一直追问的同学,读书读多了反而读出病来。老师给他讲的每一句话,他都不往心里去,不切己体察,事上琢磨,而是马上能找出另一个圣人的话来反驳。
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自然知行合一。此心混杂,意识上想要循天理,心中却夹杂着私欲,知行自然不能合一。
(真知才有真行,何谓真知,真知是一种切身体会,是领悟,不是大脑知,而是心之本体之知,不是大脑理解了,而是身心感受到了。)
在功夫实修方面,先生认为改过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在意念之省察克治处用功,即做心上功夫,这样更得要领。
这算是学生质疑知行合一和心即理的合集吧。估计也是晚年时期的,看这问得很多,但回的字却不多,按龙场悟道后那些年一定回复很多话。而到晚年时便文字精炼,不解释这么多文字了,且有德洪汝中两教授师在。
学即是行,学存此天理,即是依天理而行;笃行即是笃“博学”之行,可谓笃之以博,意思是“为学”要在持之以恒。
学存此天理,自然聚之于仁,仁之能聚,行必以善。
“知及之,但仁不能守之”,是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也。
“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句,大有深意:常人往往见有不见无,比如读书往往只是在文义上穿插;而圣人却是有无皆见,知有无一体,故读书能“乐之者”也。
圣人论事皆从本性上说开,就事论事,是非善恶了了分明;常人则只顾在发用上争论,自以为是,分别执着,故烦恼不断。
精讲摘要:
辜鸿铭说天下只有两道:一个是王道,一个是王八蛋之道,除了王道剩下的都是王八蛋之道。
阳明先生说:心即理,心和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功夫,不去袭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仁义内在是孔孟之道,仁义外在是霸道。义在外建立所谓的正义、大义、大事业那些高大上的东西,都易流入王八蛋之道,大家都来实行王道,社会会减少杀伐,减少劫掠,这是和平论的一个出发点,但是很难。这是阳明先生的立言宗旨。
天道、天地、圣人都是一个,如何二得?不能一分为二,拆开了,这个世界就变得不是人的世界了,这话其实很根本。如何让西方人接受阳明先生这个道理?比如说把美国总统教会了,说你别整天翘个兰花指四处捣乱,你把你的心收回来,你看这个世界就简易、太平许多。
批注:
①笃行。参看第四条,注四。
②仁以行之。《易经·乾卦·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③知及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二章,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④参见《书朱守谐卷》:“今执途之人而告之以凡为仁义之事,彼皆能知其为善也。告之以凡为不仁不义之事,彼皆能知其为不善也。途之人皆能知之,而子有弗知乎?如知其为善也,致其知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如知其为不善也,致其知为不善之知而必不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全书》卷八)
⑤在物为理。《伊川易传》卷四(页二十下)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语本程颐所说:“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集·遗书》卷十八)
⑥五伯。参看第十一条,注二十九。
⑦袭义。参看第八十四条,注二。
⑧参见《象山文集序》:“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形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全书》卷七)
⑨道一。语出《孟子·滕文公篇》第三上,第一章。
⑩生物不测。语出《中庸》第二十六章。
语本《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第二十六章)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