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清水一点通 日更的第 351 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今天,继续来说李善友近期在混沌的演讲,承接上文,这是第二部分。
通过前一篇“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的分析”,人们知道了感性的系统1往往占据绝对优势,而理性的系统2往往必须主动调用。
就在这些理性的思维模型中,还要注意另外一个概念:认知边界,也就是李善友这次所说的“认知吝啬障碍”,每个人如果简单思考一下都能够理解它的存在,我理解和我们常说的“眼界”有点类似,程维经常用“开天眼”形容拓宽认知边界的行动。
要真正拓宽认知边界,要注意迈过三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1、禀赋效应
这个相对好理解,就是人们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估值更高,而正因为如此,高估值又为你建造了一个认知边界。
佛学说的“所知障”就是这个范畴,有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又认知边界。
你可以观察一下,人们一般是不是经常看、听、接受那些原本自己认为的价值观的东西,而对自己厌恶的方面视而不见,就像你手里那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2、锚定效应
如果学过市场营销的同学们对这个概念非常清楚,当有一个锚点的时候,我们自然不自然的会受到锚点的影响。
比如买家和卖家进行博弈,无论谁先提出一个价格,往往最终的成交价都会在第一个提出的价格上做增减,而且差距绝对不会差很多。
所以,第一个报价、第一个请求、第一个推出提案的人就控制了锚点,占据了主动。
3、框架效应
这个需要一定时间的解释,框架的意思是提出问题的人主动从内容上“帮”你做出了选择,而且你还认为是自己做出的。
这里面最容易被利用的就是“损失厌恶”,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提出,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对收益感受的2.75倍。
比如,一个广告说,参加活动你将获得50元,就不如这样说,不参加这个活动你将损失50元,特别像某网络平台让你添加会员或下载优惠券时,当你想点否的时候跳出:“给钱也不要?”,而不是“点了就给钱!”
这三种心理效应深深思考我们都能获得很多收获,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实践中提示自己多想一想,再行动。
今天就到这,后面继续。
讲干货,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