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态,是随着道转移的,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他是那样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致,精致是非常实在的,其中却有信念可验证,从现在追溯到远古,他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认识万物的起始,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始的情形呢?就是从道认识的。
在这一章,老子阐述了“道”和“德”的关系,认为“德”是无所不包的,也是由道衍生而成,受道的支配。而道既有虚无的一面,也有现实的一面。到可以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比如“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就是“道”无所不在。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对大道做了形容,它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但是在恍惚之中,还存在一种形象,那就是宇宙。在恍惚之中还有一种物质在流转,那就是大气,宇宙和大气都存在着,但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是其中这些微妙的东西是真实确实的、存在着,这就是事物的本质之所在。而这一本质已经超出了人类所认识的范围。
老子在这里进行不断的修饰和描述,无非是为了增加“德”的具体性,在讨论“道”的时候引进,是为了说明大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且可以去验证。虽然我们还不能真实的认知大道,但是我们可以真切的感知他的存在。
这就像潮水他们是有时间的,它们会如期而至的。一旦我们在生活中摸索到这一规律,我们就会从中感知到大道的存在,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影响。
道到体现在宇宙万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德对于人类而言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备的内在素质的标准,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够拥有大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
这里举几个例子,鲁连仲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仕,以能言善辩著称,公元前258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
受秦王威胁,魏王不敢救赵,想放弃,尊秦为帝,但在鲁连仲的慷慨陈词之下,两王放弃了尊秦为帝的打算。当时无论是魏王君臣还是赵王君臣,只是认为秦国不过是想得到一些现实的利益。但鲁连仲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的认识到秦国不断征伐六国的最终目的是兼并天下,小恩小惠不但不能阻止其侵略的步伐,反而激发起更加贪婪的虎狼之心,因此割让国土给秦国,呈现贡品,以及尊奉秦王,都会转化成为秦国再次讨伐各国的有利条件。鲁连仲说中本质,唤醒了两国国君,才让他们抗击暴秦,获得喘息机会。
相传孔子困顿于陈蔡之间,断粮多日,弟子多怨,还被其他役徒攻击,处境非常艰难,但他不为所动,终日抚琴唱歌而不停止,从容而不失君子风度,可谓得道之深,体现了真正的君子,会因为处境艰厄而更加坚持理想,固守信念,这就叫“君子固穷”。
汉文帝是汉高主刘邦的儿子刘恒,在位23年,勤政爱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使大汉王朝逐步走向繁荣昌盛,汉文帝以德政治理天下,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人民赋税和徭税,其中最为称道的举措,就是废除了肉刑,这一改革被颂为“千古之仁政”,自此以后,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永久性伤残的肉刑基本消匿,取而代之的只是伤害人的皮肉刑法。
本文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还有一个对“孔”“德”的说法,我们的眼睛算不算人体的孔呢?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我们看遍世界,阅览山川风光、领略山水,欣赏自然,感悟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我们察言观色,体味人间冷暖,领悟人际交往的错综复杂;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我们读经诵典,效法前贤哲思,明辨前人遗留下的智慧结晶。其实这个地方眼睛是有形的存在,是“利”,是”孔“,人生的经历与阅历是无形的存在,是“容”,眼睛是阅历获取的渠道和工具,但人的经历与阅历,能否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用于指导生活,用于创新,取决于我们是否在这些经历当中能够总结一些规律和方法。能购悟出其中之道,才能得到根本,才能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