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获奖太多,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演员荣誉奖……大大小小一共59个奖项,而此片又在多地遭到禁播。这是一部本身就充满了矛盾的作品,激发了人的无限好奇。虽众说纷纭,但大部分观点认为这是一部非常黑暗压抑的片子。
于是,特意挑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观看电影。
作为一篇非专业影评,我不会从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方面去做专业的评论,我只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尝试顺利阐述出我个人的观感。别抱有太大希望,我只是1/1000。
如果大胆一点,我会叫它《空想一场》,但涉及剧透总会遭人唾弃,所以放弃。那如果概括一点,我叫它《疯子是怎样炼成的》比较称心如意,但是这样在众多影评中一定会显得非常肤浅,好像也显得我本人不够深刻。为了深刻一点,我观影前特地去查影片的背景资料。等等,作为一个称职的妈妈,我有必要介绍为什么看电影要查背景。
硬盘里有部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家里有本书《我在伊朗长大》,你懂得,这电影改编自这本漫画书。虽然是漫画书,但是含义却很深刻。小学的时候,女儿想看这两部作品,我说再等等,等你了解了伊朗历史和伊斯兰革命相关知识再去看。这本漫画,也有人叫它绘本小说,是以伊斯兰革命为背景的,教士夺权后伊朗人民命运的改变,社会动荡不安,女性被迫戴上面纱,数以万计的人被投进监狱包括跨越了两伊战争这样的历史背景。如果对背景知识不了解的话,充其量只是看了一部风格特别的动画片而已。你又怎么会知道它为什么会被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第6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评审团奖 、第65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35届动画安妮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等呢?
所以来到《小丑》的背景,我们也大致先了解一下。
01背景
漫画
故事形象:虚构(比尔·芬格、鲍勃·凯恩和杰瑞·罗宾逊创作)
人物来源:超级恶棍,被认为是史上第一位漫画超级反派
首次出现:DC漫画出版的漫画《蝙蝠侠》1940年4月25日首期(80年前)
人物设定:初出场时是一名具有歪曲、虐待狂式的幽默感的精神病患者与高超的罪犯
人物发展:50年代后期因漫画审议局的规定而变成了搞笑的恶作剧型反派→70年代初期回归黑色起源。
电影
故事:讲述小丑的起源故事
(尽管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声称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创造了一个故事,没有从漫画书中汲取任何灵感。但是几乎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来源依据仍然脱离不了漫画。)
时间:20世纪80年代(40年前)
地点:哥谭市
人物设定:患“大笑症”的职业小丑,底层挣扎的小人物。
环境:脏乱差,街头垃圾成堆,硕大的老鼠成群,贫富差距大,人们焦虑烦躁,互相之间冷漠欺压。
人物发展:老实善良的精神疾患→人格分裂的杀人恶魔
如果你觉得原来是一部漫改电影啊,都是虚构的嘛,不见得,镜头的写实感总像美国的某个街头。脏乱差的环境、昏暗的灯光、忧郁的音乐和病态的人设分分钟让你压抑到窒息。如果你觉得太反社会了、太煽动了,别想多了,就是一部漫改电影而已。
有人总是会把电影内容投射到某个社会环境,我想说的是:1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艺术家的再创作,大多见于更加夸张的处理。何况这是漫改后的三手加工。2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人不建议看这部电影,是人自身的问题。(反社会人格科普见下文)
科普
大笑症:假性延髓情绪,神经心理学家泰尔曼称,这个词指情绪表达不受控制,与社会情境不相称或不恰当,可能与个人的实际感受也不一致。假性延髓情绪的发作与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有关。2013年的一项研究估计,至少有180万美国人受该病影响。中国也有这种病患。
反社会人格: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无计划性(受偶然动机驱使较多),社会适应不良等。
放映背景
有朋友问适合不适合带孩子看,我个人觉得不适合。它不仅仅是一部美国R级影片,也需要观者具备正确成熟稳定的三观。另外电影含不少的隐喻、转喻和联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力。《美丽人生》里父亲为了全方位保护自己儿子的童心甚至送上了性命,你若非要拉着孩子一起体验暗黑破坏神我也无话可说。
开篇说过了,这部片子在美国上映时,一度遭禁,美国部分院线因为担心重演当初《黑暗骑士》的枪击事件,因此选择不放映这部电影,而那些播出电影的影院也是选择加大安保。
《黑暗骑士》枪击事件:2012年7月20日凌晨,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世纪16”电影院在放映新片《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时发生恶性枪击事件,造成至少12人死亡、59人受伤。一些警方消息显示,枪手似乎把部分《蝙蝠侠》电影情节搬入现实。
02剧透
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剧透。可以直接跳过。不过,也有人说“《小丑》是一部即使知道了剧情,依然能让人沉迷的作品。”
路透社评价这个故事为“小丑从脆弱的孤独者沦为自信的恶棍这一转变过程。”把眼睛捂起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剧情,同时咱们再扒一扒细节。
环境→处境→发展→转折→身世→蜕变→深渊
环境
一部电影的基调是通过画面基调形成的,包括了电影的色彩、影调和情绪对比。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光影艺术,对色彩的处理和影调的把握是影片基调的主要渲染手段,而环境视为电影基调的基础之基础。
开篇第一句话,在灰黑色系的光影变换中,用新闻里的词交代基调:“这是垃圾成河的第18天,每天都有1万吨的垃圾堆积成山,即使是最美的街区。”哥谭市是一个到处堆满了垃圾袋、有硕大过街老鼠的城市,贫富差距很大,富人不顾穷人死活,穷人自顾不暇。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非常冷漠,人群渐渐积攒了越来越多的戾气和焦虑,负能量充斥着生活内外。
细节:阿瑟化小丑妆时,留下了眼泪,努力把自己的脸拉扯成笑容。
推测:人物内心挣扎压抑。
处境
一句话概括:阿瑟只是一个善良本分的职业小丑,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年老体衰的妈妈。(我一直以为妈妈是瘫痪在床,原来不是,后来妈妈和阿瑟吵架时,妈妈躲进卫生间很有力量的把门摔上,我还惊讶了一下。)
场景1:阿瑟在街头工作时,被一群小混混砸碎了广告牌,殴打了一顿,回到店里又被老板责备。同事兰德尔“贴心”地借给他一把手枪,让他防身。
细节:1阿瑟穿着特别的小丑大头鞋,迈着怪异的步子追赶小混混。2阿瑟回来修自己的鞋,镜头给了近20秒的特写:骨瘦如柴的背影,扭曲的肌肉。3阿瑟没有持枪证,同事执意给他枪。
推测:阿瑟处境窘迫,长期营养不良。
场景2:阿瑟患有大笑症,总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笑。心理医生只能每周例行公事一般,简单的提问回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坐公交的时候,善良的阿瑟去逗笑前排一个小孩,却被小孩母亲斥责,阿瑟发病,在公交车上狂笑不止,为了方便解释自己的尴尬,阿瑟递上随身携带着介绍病症的小卡片。
细节:1阿瑟在与心理医生交谈时,墙上的钟显示11点10分,阿瑟说了一句话“我想我被关在医院里的时候感觉更棒,”医生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被关起来?”此时镜头中阿瑟穿着白色病号服在精神病院病房里撞击门,墙上的挂钟也是显示11时10分。2心理医生向阿瑟索要日记本,阿瑟腿开始不自觉地抖动起来。3心理医生拿到阿瑟日记本看到一句话“I just hope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我希望我的死比活着更有价值。
推测:1阿瑟有过精神病史且严重到被医院关过,或者得到心理医生救助是阿瑟的想象,阿瑟实际在精神病医院看病。(个人更倾向于后者)2后面也有抖腿的情节,每次被人质疑时,阿瑟会剧烈抖腿。3阿瑟有自杀倾向。日记本上这句话贯穿电影始终。
场景3:“这幢楼很糟糕。”来自女邻居和她女儿的对话。阿瑟住在拥挤阴暗的公寓,家里有一个精神同样病态的母亲佩妮要照顾。从小教导阿瑟“你一出生就是为人间传递欢声笑语的”的母亲,年轻时是托马斯韦恩的佣人,所以遭遇困境后,一直在给市长竞选人韦恩写信并期待救助。走廊的另一头住着漂亮的银行职员苏菲和她的女儿,一开始他们之间并无交集。
(托马斯韦恩,也是漫画里的角色,是蝙蝠侠的父亲,韦恩企业总裁。《蝙蝠侠》漫画中,他的人设是善良的企业家,为众多穷苦之人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可对于根治于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堕落却无能为力。本电影中,则是高高在上、俯视指责穷人的人设。)
细节:1阿瑟每天下班回来必看报箱。2母亲卧床看电视,阿瑟端饭过去,电视里正演阿瑟喜欢的脱口秀节目,母亲唤阿瑟快来看,阿瑟很自然跳到母亲身边盘腿坐下。3阿瑟看脱口秀主持人默瑞的节目,想象着自己被默瑞邀请上台的情景,默瑞说:“要是我有一个你这样的儿子就好了。”阿瑟幸福地拥抱默瑞。
推测:1阿瑟很孝顺很听话不违逆母亲,2由于窘迫,阿瑟和母亲睡一张床,3阿瑟心中认默瑞为父。
发展
发展1:拥有了一把枪的阿瑟,第一次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在深夜举着这把枪翩翩起舞。手枪走火后的阿瑟有些惊慌失措。这是他第一次开枪。
细节:天生右撇子的阿瑟,拿枪却一直用左手。
推测:这也是很多影评人分析其人格分裂的开始,左手出场时,预示着小丑登场,右手则是生活中的老实人阿瑟。
发展2:阿瑟跟踪女邻居苏菲,到脱口秀现场记录段子和脱口秀技巧。
细节:阿瑟在脱口秀现场听讲并认真记录,你能感受到阿瑟和观众的笑点是完全不同步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阿瑟记录内容的特写:a mental illness。
延伸:有深刻一点的观众说,阿瑟注意到大家的笑点都是建立在人们的痛苦之上。
发展3:阿瑟回到家里整理笔记,突然用左手续写了白天的笔记上未完的那句话:The worst part about having a mental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患精神病最糟的是,人们都期盼你装没病。
细节:左手写字的同时,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漂亮女邻居苏菲登门造访,并预约了阿瑟的脱口秀表演。
推测:左手出场时,小丑登台亮相。同时,幻象登场(剧透),幻想中的苏菲主动示好。
转折
如果你仔细观察,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一个转折点,甚至多个转折点,特别是我们常见的励志人物历程,这种转折点一定是精彩所在。因为人们在转折点上肯定是经历痛苦,然后痛定思痛、辗转反思后人生得到升华。而《小丑》这部人格反向发展影片,也是存在转折点,不同的是人物在转折点上受到刺激,进而激发人性之恶,一直到恶魔小丑吞噬掉整个灵魂。
转折1:阿瑟到儿童医院表演,不小心手枪掉落,被老板斥责后辞退。
细节:阿瑟向老板辩解,说手枪是表演道具,老板告诉阿瑟,同事兰德尔揭发阿瑟买枪。阿瑟气愤不已,用头将公用电话亭玻璃撞碎。
推测:兰德尔的背叛刺激了阿瑟,小丑发力撞碎玻璃。
转折2:重点转折点。阿瑟地铁遇到3位“社会精英”调戏良家妇女,在紧张中阿瑟大笑症发作,三位精英挑衅,殴打阿瑟。混乱中,阿瑟开枪,杀死三人。逃离地铁,躲进公共厕所,舞蹈。回家,敲开女邻居房门,激吻。
细节:1阿瑟被打后,连开4枪杀死两人,第三人腿部中枪逃离地铁,阿瑟追杀,在楼梯口补射一枪后,又连开3枪,确保对方死亡。2阿瑟逃离地铁,依旧踩着怪异的大头鞋步伐狂奔,躲进公共厕所后,此处响起《Bathroom Dance》背景音乐,舞蹈动作扭曲伸展,初以左手为主延伸至右手,最后是双臂伸展,恶魔孵化蜕变、脱壳成功。3公共厕所出来的阿瑟,昂首挺胸,一把扔掉装着化妆道具的袋子,大阔步向前走。
推测:暴力唤醒了小丑,杀人后,已无退路,恶魔小丑为阿瑟躯体注入魔力,人格分裂为小丑占据主导。低沉的的大提琴作引,其他弦乐及鼓点渐入,情感渐渐递进,带来了阿瑟内心深处的觉醒和黑暗的萌芽,特别是从卫生间出来后,音乐也到了大鼓鼓点渐进部分,恶魔小丑正式登台亮相,整个过程逐步成魔。抛掉手提袋,预示扔掉老实人的过去。而激吻女邻居仍是妄想症。
转折3:妄想症爆发。阿瑟跟女心理医生交谈,一直老实的阿瑟,突然质问女医生:“你从来都没有认真听我说话对吗?”女医生表示,政府缩减开支,心理服务机构将被取消。阿瑟参加脱口秀表演,台上犯病,大笑,却仍然受到欢迎,同在的女邻居脸上露出嘉许的笑容。阿瑟与女邻居约会。
细节:1托马斯韦恩在电视里说“杀人犯小丑是懦夫,躲在面具下,是无用的人。”阿瑟腿抖得厉害。2阿瑟对女医生说“我脑子里充满了负面情绪”、“我这辈子我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存在过。”3阿瑟演出结束和女邻居苏菲逛街,苏菲看着报纸上小丑杀人犯的照片说;“觉得这人是一个英雄。”阿瑟转脸看到街上驶过一辆出租车,里面的乘客正戴着小丑面具。
推测:1受到负面攻击,阿瑟抖腿有情绪爆发。2阿瑟对女医生的说的话正是他一直的困境,第二句这辈子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过,正是小丑刷存在感的正当理由。3阿瑟幻想自己演出成功,幻想女邻居苏菲观看自己表演,幻想苏菲崇拜杀人的小丑以及看到有人模仿他戴着小丑面具,都让小丑成功地刷出了存在感。此时的小丑,有了社会认同感,感觉良好极了。
身世
大起:大逆不道。从来不会忤逆母亲的阿瑟,注入小丑的力量后,偷偷拆开了佩妮写给托马斯韦恩的信,发现佩妮称自己是韦恩的儿子,要求韦恩提供帮助。
细节:被阿瑟追问的佩妮躲进卫生的最后对话是:“你会杀了我的,我会很难受的。”“等你气消了,我再告诉你。”
推测:佩妮知道阿瑟魔鬼的一面,清楚阿瑟不能自控的状态。
碰壁1:管家呵斥。阿瑟找到托马斯韦恩的豪宅,用小丑道具成功吸引了他以为同父异母的弟弟布鲁斯,被管家发现后驱逐。同时获知,母亲佩妮患有妄想症。
细节:阿瑟用手用力把小布鲁斯的脸扯成笑容。
推测:阿瑟心中这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也要充满欢乐。
出事:母亲中风。回到家的阿瑟,遇到急救车把母亲送进医院,同时两个侦探就杀人案前来调查。阿瑟和苏菲陪护在母亲身边,同时看到电视里默瑞的脱口秀正播放阿瑟的表演录像。阿瑟回家看到电视里说,民众愤怒和怨恨被激发,戴着小丑的面具聚集在托马斯韦恩家门外示威。阿瑟看到示威的人群很开心,混进了韦恩的家中。
细节:1苏菲买咖啡一去不回,2一开始阿瑟发现很好笑,后来他意识到默瑞是在取笑他。3独自在家卧床的阿瑟,拿起旁边母亲的枕头使劲闻了一下。4韦恩公然称市民为小丑。
推测:1苏菲仍然为妄想症幻象。2阿瑟心中默瑞的父亲形象坍塌。3前文推测过阿瑟与母亲同床。4韦恩进一步激发民愤,站到了对立面。5阿瑟看到示威人群开心,进一步窥见其收到社会认同感的欢喜。
破灭:阿瑟混进韦恩家中,见上流社会的人们正在观看影片《摩登时代》,阿瑟伺机与洗手间的韦恩交谈,韦恩否认父亲一说,并告知阿瑟为佩妮的养子。阿瑟受到打击回到家把自己关进冰箱。绝境中的阿瑟接到默瑞的节目邀约(伏笔)。
细节:1截取的《摩登时代》镜头为卓别林在危楼处溜冰。2阿瑟跟韦恩争吵,情绪激动犯病,韦恩动手打阿瑟3阿瑟回家钻冰箱时,冰箱里空空如也没多少东西。
推测:《摩登时代》影射阿瑟当前处境的危险,如临深渊,内心深处的小丑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也预示贫富差距悬殊的哥谭市即将有暴动发生,但富人们哈哈大笑毫无觉察。
大落:阿瑟来到精神病医院查询母亲佩妮的病历,被告知佩妮患有精神妄想症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犯下伤害自己孩子的罪名。阿瑟抢走了佩妮的病历,得知了真相。
细节:1病历中有一页是领养证明,坐实了阿瑟的养子身份,2病历档案中显示“领养的孩子(阿瑟)受到虐待,被绑在暖气片上,营养不良全身淤青。”3在佩妮和警察的对话中,表明佩妮和阿瑟被男友虐待,且佩妮默认阿瑟被虐待,同时警方发现阿瑟头部受过重伤,这也正是阿瑟一直患有精神疾患的原因。佩妮说“我从来没有听过他哭,他一直是个快乐的小男孩。”
推测:1若病历属实,阿瑟从小被虐待受伤导致患精神疾病,佩妮没有正常的判断能力,妄想症成立,韦恩不是亲生父亲。2若病历系伪造,托马斯韦恩在哥谭市只手遮天,佩妮被迫签署保密协约。但不承认私生子即可,有必要虐待儿童搞这么复杂吗?另外,可以看出档案中,很多新闻报纸裁剪,可见当时此事严重程度。3不管病历真伪,此时,身世真相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错了。
蜕变
一部作品里经历过转折后,人物就要开始发生蜕变、转型,继而延续后面的命运转化。《小丑》电影里,转折点之后安排了阿瑟的身世揭秘,把一个刚想往上爬的底层小人物又结结实实踩了两脚,彻底踩到了脚底下。阿瑟陷入绝境,这个时候的蜕变转型就更加合情合理和容易理解。
蜕变1:阿瑟来到女邻居苏菲家里,妄想症露出水面,所有一切皆为阿瑟自己的幻象。
细节:1阿瑟对苏菲家里物品很陌生一一用手摸过,2苏菲的对话恐惧而陌生,3阿瑟从苏菲家出来,镜头从下往上拍,阿瑟身形高大而阴森,背景音乐是当初小丑从公共厕所出来的恶魔亮相音乐,强大而阴森恐怖。4回到家中,阿瑟坐在沙发上狂笑,窗外响起急救车和警笛声,同时有咚咚两声撞击和男声的惊恐尖叫。
推测:阿瑟杀死了苏菲。
蜕变2:阿瑟用枕头闷死了自己的母亲佩妮。
细节:1阿瑟跟母亲谈话时,说道:“在我该死的人生里,从来没有快乐过。”““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个悲剧,但我现在才意识到,这是个喜剧。”2杀死母亲的阿瑟,拉开窗帘,阳光照射在他脸上,他使劲闻着自由的味道。3从此时起,镜头光感提亮,色彩转为明色调。
推测:小丑通过弑母脱离了最后一项束缚。或者弑母是为了自杀做准备。
蜕变3:阿瑟在家中一遍一遍演练自己在默瑞的节目里吞枪自杀的动作。在浴室里将头发染成绿色。在梳妆台前化小丑妆,看到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用力攥成团。
细节:1绿色是漫画里小丑的头发色,此时浴室里染发的背景音乐《That is Life》,小丑在明亮的光线里跳着伸展欢乐的舞蹈。2佩妮照片背后有一行字:喜欢你的笑,落款是TW。
推测:从音乐和光感色调看,小丑完成了蜕变,正式登台亮相了。小丑看到母亲照片以及和韦恩的悬念时,毫不犹豫攥成团,说明这些对他都不重要了,他即将去完成最后一个自杀的仪式。
蜕变4:同事造访,兰德尔和小侏儒来访。小丑杀死兰德尔,放走侏儒
细节:1开门之前,小丑备好凶器,这已经是一个职业杀手的习惯了。2两个同事进门之后,小丑顺手拉上门插。3兰德尔取笑侏儒时,小丑的笑了,此时的笑是可控的。4侏儒来访是看望老同事,兰德尔来访则是担心小丑借走自己的那把枪。
备注:小丑杀死兰德尔是全片最暴力血腥的镜头。只此一个。
蜕变5:小丑收拾妥当出门,绿色头发,蓝色衬衣,黄色马甲,红色西装,面部小丑经典妆容,踩着摇滚鼓点出门,下楼,跳舞。两名侦探依旧追踪小丑,小丑跑进地铁,地铁里满是小丑装扮的市民,警察与市民发生冲突,手枪走火,打死一名市民,市民暴动,小丑阿瑟趁乱脱逃。
细节:1小丑出门光鲜亮丽,衣着考究,配乐开始摇滚乐《Rock 'n' Roll (Part II)》,小丑的舞蹈动作也是放肆张扬,渐渐配乐再次改变转为《Bathroom Dance》低沉阴暗的大提琴配乐。2地铁里全是小丑装扮的市民,预示着一场暴乱的一触即发。3成功脱逃的小丑大摇大摆走向人群逆行的方向。
延伸:据说小丑这段舞蹈的背景音乐很有争议,因为配乐是恋童癖英国摇滚歌手Gary Glitter,目前还在服刑。
深渊
每部作品都会在结尾有一个价值的提升,显然《小丑》这部黑暗电影叫它升华不太妥帖,我们能看出来通过铺垫社会背景,交代人物处境,推进剧情进展,激发转折变化,经历身世幻灭,蜕变崭新形象到现在,小丑阿瑟已经进入万丈黑暗深渊。
裂变:小丑阿瑟来到电视台,一切按照设想的步骤推进,小丑阿瑟被邀请上台,小丑阿瑟在节目中大放厥词,针砭时弊,激愤之余,枪杀默瑞。
细节:
1小丑阿瑟要求节目制作人1带妆2介绍自己名字是小丑。
2小丑上台前,默瑞又一次当众播放阿瑟的脱口秀录像,众人大笑,侯台的小丑又跳起扭曲诡异的舞蹈。
3小丑阿瑟潇洒自如登台亮相,没有丝毫的紧张,也没有犯病,言行强势。
4默瑞让阿瑟讲段子,阿瑟翻开自己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又一次翻到那一页:“I just hope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我希望我的死比活着更有价值。
5阿瑟和默瑞的对话,可以视为小丑阿瑟的自由宣言,这几句也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阿瑟在镜头前承认是自己杀了地铁里三个人,默瑞问,你有什么证据?阿瑟回答:
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母亲都被自己杀死了。)
也没有什么能伤害到我了。(我已经是强大无比的小丑了。)
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喜剧(总结一生)。我厌烦了假装不好笑(这句不懂)。
这个社会你们说了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你们说了算,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想起阿瑟和别人的笑点不同步)。
如果是我死在了人行道上,你们只会跨过我的尸体继续走(没有存在感)。
没有人会为对方设身处地地着想(控诉社会无情)。
6对话焦点聚焦到默瑞身上时,小丑起了杀心,控诉默瑞和众人都是在取笑他,社会抛弃他,对默瑞开枪,一枪毙命后站起来又补了一枪。
推测:小丑阿瑟完成了杀父弑母的裂变。(从一开始阿瑟喜欢默瑞,想象默瑞对自己说的话:如果你是我儿子就好了,看出默瑞在阿瑟心中的父亲定位。)
质变:小丑阿瑟被送监的路上,被两名小丑撞车营救,街头已发暴动,人们在打砸抢烧。富人们东躲西藏,托马斯夫妇被小丑枪杀,只留下年幼的布鲁斯和硕大的过街老鼠。托马斯韦恩被杀的时刻,正是小丑阿瑟在车面苏醒的时刻。醒来的小丑阿瑟被众小丑拥戴,用自己的血在脸上画出小丑的经典笑容,站在车上又一次跳起邪恶的恶魔之舞。
延伸:从阿瑟弑母到此时,一直没有犯病大笑症。
结尾
影片一开始,阿瑟和医生交谈中一闪而过的画面
影片最后,阿瑟和医生交谈的环境
阿瑟穿着病号服,坐在心理医生对面,抽烟,大笑,一如既往,但显然对面的心理医生和他并不熟。此时背景音乐又是《that is life》。此时的画面呼应了影片第一次阿瑟跟心理医生交谈时一闪而过的场景
推测:整部电影都是阿瑟的幻想。
影片的结尾,阿瑟从医生处出来,在走廊里踩下一路血脚印。此时的背景音乐又是《that is life》,阿瑟在音乐声中,在绚烂的阳光里翩翩起舞。
推测:医生遇害。
03起底
主线
明线:阿瑟→小丑的转化
暗线:哥谭市民众情绪的积攒→爆发
演技
杰昆·菲尼克斯凭这部电影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不够么?如果非要我加一句的话,看完电影好几天,眼前都是阿瑟那双深邃黑暗的眼睛……(毛骨悚然有木有)
如果非要多说几句的话:人设转化前,阿瑟每天走路如同背负着巨石,驼腰弓背,脚步沉重。人设转化之后,神态举止也由缓慢沉重、到坚定有力、到轻盈矫健。上下楼梯,上下电梯,走廊通道,都能看到神态的明显变化。这些只涉及到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表情恕我词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光感
前半程:始终以阴郁暗沉色调为主,据说影片摄影师仅在日落时分拍摄,所以你会看到片子里天空始终是暗色的,成功地提供了被笼罩的阴郁氛围,从而外化亚瑟内心世界。
后半程:完成人设转化之后,转变为更为明亮的光线表现,映衬了人物性格的自由和释放。五次光线明显提亮:1弑母之后病房窗前,2阿瑟在浴室染发裸舞,3阿瑟在楼梯上放肆舞蹈,4阿瑟摆脱警察从地铁大摇大摆走出来,5阿瑟杀死医生在医院走廊尽头舞蹈。
配乐
前文多次提到本片的配乐,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不是白得的,特地去查了配乐师名字叫Hildur Gudnadottir(显然查了也不熟)。另外就是几段插曲,贯穿大半部电影的《That's Life》,和低到深渊的大提琴配乐《Bathroom Dance》,有争议的摇滚配乐《Rock And Roll Part 2》等,都在各自负责的氛围中起到了强有力的烘托作用。
舞蹈
持枪自恋式舞蹈
第一次杀人后公厕舞蹈
上台前被激怒的舞蹈
下楼梯时极为嚣张的舞蹈
阿瑟的几次跳舞画面,01和母亲共舞,02举枪自恋式舞蹈,03杀人后公共厕所舞蹈,04染发时洗手间舞蹈,05下楼梯时舞蹈,06上电视候场时的舞蹈,07站在车上,被人群拥戴的舞蹈,08杀死心理医生在走廊尽头的阳光里舞蹈。我们来逐一分析,第一次和母亲舞蹈引出他喜爱的背景音乐《That's Life》,第二次举枪自恋式舞蹈,左手持枪登场,小丑人格出来嘚瑟,第3次象征人格蜕变,伸展接纳式舞蹈,第四场染发时舞蹈是下定决心的快感,第五场下楼梯的舞蹈,也是全片最自由最放肆的舞蹈,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舒展奔放,压抑情绪一扫而空(划重点)。第六场候场时人格开始扭曲,要杀人了。第七次在众小丑的拥戴中的舞蹈,如同攥皱巴的一团纸在舒展延伸。第八次最后一次舞蹈,在灿烂的阳光里,轻松愉悦嘚瑟的舞蹈,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小丑活了。
杀人
亲手杀人共杀了六次8人,分别是三名社会精英、母亲佩妮、女邻居苏菲、同事兰德尔、脱口秀主持人默瑞、心理医生。间接杀(伤)人三次4人,1次是被警察追的过程中,在地铁里引起混乱,警察误杀1人。第2次是最后被警察开车送监路上被撞,警察司机结局未知。第3次,托马斯夫妇虽不是阿瑟亲手杀死,但是小丑引发的暴动混乱中导致被杀。最后,在前文中剧透到了,其实每一次杀人都承载着推进剧情进展的不同任务:第一次地铁杀人是小丑人格的觉醒,第二次杀死母亲佩妮是小丑的对束缚的完整脱离,第三次杀人杀死女邻居小丑病态恶化,据说实际杀死的是自己的幻想。第四次杀死兰德尔差不多开始杀人成瘾(开门前带凶器),第五次杀死默瑞是在报复的激愤中杀人符合精神病人状态,第六次杀死心理医生也带有报复的快感。此处可以再加一句,阿瑟为什么没有自杀而选择杀死默瑞。在阿瑟杀死兰德尔的时候,你会发现阿瑟放走了侏儒盖瑞,阿瑟说,我不会伤害你,你是一个好人。此处可以证明,阿瑟尚存一丝慈悲之心。之后,阿瑟在后台,镜子前写着“Put on a happy face”,阿瑟此时还在练习开枪击毙自己的动作,说明此时还是决心自杀的。但是候场时,前台的人们对他的嘲讽让他又一次跳起邪魔之舞,杀心应该是此刻升起。
另外,就是自始至终的狂笑和烟不离手。这两个因素没办法统计,全片太多,贯穿始终吧。但众所周知,一部好电影,人物的每个细节动作都不是白做的,其实都可以深究。
总结
整部电影开放式细节太多,每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观者都会有自己理解和推测。比如我还是相信我的推断,整部电影都是阿瑟的幻想。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