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风柔如春,轻抚四方逐梦人。
语文盛事而聚首,名师真经以延绵。
中国先生亲传道,燕玲教授评课真。
培东示范惊四座,十一高手出杏坛。
12月13日,深圳新安中学,第十一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暨新教材,新课堂、新发展观摩课大会在冬日的暖阳下拉开帷幕。作为陈秀斌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和王雪梅老师、黄雪老师有幸赴此盛会。主办方为我们精心安排系列丰富的内容,从不同层面诠释了语文教育的理念、规律、方法以及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让我们开拓了视野,坚定了信念,享受到教育生命拔节成长的喜悦。
1、 专家引领亲传道
连中国老师(由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科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北京教育学会特邀专家、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导,统编版教材、教参编撰者,教育部课程中心特邀专家)的主题报告会《教师立场观照下统编教材的使用建议》,提出上课基本原则——“三个高兴(老师高兴、学生高兴、分数高兴)与一个平衡(学生的投入与产出要平衡)”,兼顾核心素养与应试现状,既要给学生种子,也要给学生分数,确实是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连中国老师强调,四大核心素养之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语言是灵魂的血液,思想在其中穿行成长。因此,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咬住经典篇目中的语言,充分调动思维,才能实现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赛课完毕后,张燕玲教授对赛课进行了总评,对参赛选手讲课的优点、亮点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然后针对参赛选手可提升的空间及可研讨的教学问题从核心素养目标、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专家的报告和总评,是对与会教师的一种解放与引领,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先进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的强烈冲击。的确,我们的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
2、 名师示范惊四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的示范课《一棵小桃树》,艳惊四座。肖老师浅浅地进入课堂,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的深处,更是走向学生心灵深处。肖老师利用旁批的要求,带领学生反复地读,读出小桃树的“委屈”,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
这堂课,实现了师生真正高质量的对话、生本的对话、生生的对话。一句“我还没想好”的回答,原本多么糟糕,但肖老师化尴尬为神奇,让学生就在“我还没想好”里找一个字,这样的生成是真正的教学智慧。当女孩儿说出“好”的时候,心里应该有一股暖流流过吧;这棵坐在角落里的委屈的“小桃树”,被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耀的时候,是幸福的吧!谁不想拥有这样的老师呢?谁不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呢?
课堂的结语有学生感悟而来,通过语言触及思想。“敬、念、梦、好、我、怜、美”,这些字穿梭过课堂,本身就是一种美。这种随机生成的优美而深刻,并非一日之功,却是厚积薄发的喷薄。
肖老师的课,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一种鞭策,让我们增强了要向名师学习、要向榜样学习的渴望进步、提升的意识。教师的自身素养决定课堂的质量,因此,必须要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
三、选手赛课展风采
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一位参赛选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课堂内容(诗歌、散文、作文等)和课堂形式(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等)。这些课堂,独具特色、各有风采,展示了选手的高水准、高素质。他们大胆尝试,去挑战有高难度的课题,带给我们惊喜和震撼,让我们大开眼界。
成都七中林玉牒老师的作文课《深度+漂亮:需要一点“微调”》,用当下流行的新词新语作为素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极大地已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云南许三珍老师的“因声求气——《登高》吟诵教学”,角度独特,从声律学的角度,以吟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到杜甫的老病孤愁的情感体验。由音到情,师生的笛音唱和,可谓余音袅袅。
内蒙古王志华老师的“我心归处,亦可成歌”——《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比较阅读,以读人——读景——读情为路径,探寻两篇文章的共通之处,对文本的理解独到而深刻。
江西韩博老师的《积雨辋川庄作》,“景中含情——情中生境——境中观景——禅心品诗”的教学思路,跟王维的这首诗有一个恰切的融合,都可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四、学而归来有所思
这次学习,带给我们惊喜和震撼的同时,同时也带给我一些思考和感受:
1、 要吃透教材,功课要做足。
文本的细读,实际上是以语言为入口,进入到文本的核心,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没有单篇的细读,就无法整体把控,如果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对文本的把握不充分,在深度、广度、厚度上把握不够,这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例如《望海潮》这堂课,对于诗歌文本的语言品味,浮光掠影,对与朗诵的指导,停留在字的平仄和押韵的层面,而没有进入到语言深处的情感的层面。《杜甫诗三首》的朗诵活动设计课,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传统的作者——作品的赏读形式,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要牺牲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2、 一节课得容量需要好好把握。
一节课容量过大,会影响对文本深度、广度、厚度的把握。《青春诗情》一节课,学生要完成三首诗的群文阅读,还要评改学生诗作、创作一首诗,一节课40分钟,这“赏——评——改——写”多个环节无法很好地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只是蜻蜓点水。因此,老师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抓住关键的内容。
3、 对问题的探究要透彻以及针对性要明确,是不是可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这个论据是否符合事实》的作文课中,对论据的特点把握得不准确, 指向性不明确,过度放大“论据要确凿”这一特点,可能会一叶障目。学生在写作中到底要用什么样的论据,什么样的论据是有力量的,论据有什么要求,教师自己要有全局的观照、宏观的把握。
4、 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紧紧抓住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明确,课堂上就会少一些非语文的因素。
在《登高》吟诵教学中,“朗诵——吟诵——吟咏”的教学设计,加上教师的吟唱和笛声,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可以组织兴趣小组。但我们现在是以朗诵为主,不可能带学生回到过去,课堂上还是喧宾夺主了。语文课上,所有的活动设计怎样应该围绕语文学习进行,摒弃非语文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今后的我们,需要真正静下心来,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
深圳新安中学,第十一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暨新教材,新课堂、新发展观摩课大会在冬日的暖阳下拉开帷幕。
连中国老师的主题报告会《教师立场观照下统编教材的使用建议》,于我而言,确实是一种“解放与引领”。“三个高兴(老师高兴、学生高兴、分数高兴)与一个平衡(学生的投入与产出要平衡)”的上课基本原则,兼顾核心素养与分数提升,既要给学生种子,也要给学生分数,确实是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老师强调,四大核心素养之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语言是灵魂的血液,思想在其中穿行成长,因此,对于,经典篇目,切不可匆匆带过。
《望海潮》和《青春诗情》两节课,对于诗歌文本的语言品味,只是凌波微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