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池不耐用这个锅不该手机厂商来背,责任应该让白天玩手机太多的人自己承担。如果满电出门上班,一整天不充电,你下班时手机还有多少电量?
如果白领的薪酬由按月支付改成按天支付,还是由基本工资+绩效组成,基本工资按照入职时的标准来,绩效按照下班打时手机电量来支付,你的日薪有多高?
之所以脑洞大开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手机占据太多时间已经成为共识。几乎所有的时间管理课程都会提到“工作时手机静音”,拖延症会发现手机是让“病症”加重的幕后推手。聊天、购物、交友、订饭、打车,功能日益丰富手机仿佛已经不再是功能机时代可有可无的产品,进入智能时代以来,手机的权重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朋友、恋人甚至父母。
有多少朋友聚会在等餐时都在低头玩手机,有多少人上班时用今日头条刷新闻,工作累了刷朋友圈,中午吃饭刷微博热搜?相信没多少吧,因为我们都是想啥时候刷就刷啊,分什么早上中午?
承诺主管早上交的报告,因为手机午休前才交;想在微信里找找客户的聊天记录,可拿起手机看公众号开了半个小时,因为手机,时间碎片化程度直线上升,效率却直线下降。
记得《简爱》里面有一句话:如果一天的工作上午做不完,那么很可能要拖到明天了。以前是由于临时任务或情绪波动导致效率不高,手机进入我们原来功能机时代可能手机无疑成为了拉低我们效率的“罪魁祸首”。
罗胖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gross national time)GNT。意识是未来商战中,谁能够让用户停留过多时间,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貌似这个理论很有道理,微信不就是靠这个牢牢占据了APP流量之王的位置么?
但是据《商界》杂志报道,进入2016年,张小龙自己都规定微信团队在开会、吃饭时“不能看微信”,可见今天微信发展到这个体量,并不是微信团队有意为之,而是用户在交友(聊天)、卖货(微商)、刷存在感(朋友圈)、增加个人收入(自媒体)以及企业团队(人民日报、每经等官微)的需求愈发强烈导致的。可以说,微信并不想过多占据用户的时间,而是太多用户选择把时间交给了微信而已。
说了这么多,就向说罗胖提出的“国民总时间”的概念是个伪命题,不然《拳皇》刚刚在我们村兴起的时候,隔壁的二娃、狗蛋没日没夜的万,游戏厅早该造福一方了才对,可是后来为什让狗蛋他爸打的到处跑呢?
同理,与其说手机占用了太多工作的时间,不如说是白领们主动选择“把时间交给手机”。而工资之所以长年不见长,不要怪老板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而是自己把因为玩手机错过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有任务提交在Deadline之前交给上级,要比上级回头催你时效果好太多。无论在哪里,保持主动的人总不会混得太差。
没有一项工作是必须依赖手机才能完成的,哪怕是微信运营,也看要资料作统计找稿子吧?所以,只要你愿意,从能够“脱离”手机的限制,下面就给你支几招,工作时提高效率:
1. 上班第一件事,制定当日计划并安排对应时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月计划、周计划来安排当天工作内容。时间上安排的紧凑一些,并且重要的事情优先做(也就是吃青蛙),让自己忙起来,从时间上杜绝玩手机的可能。各个任务之间不必完全收尾相连,把自己逼成跑马灯。一件事做完,可以给自己冲杯咖啡,或者起身走动一下活动一下身体。
人生也可以做好规划。自从我给我的人生算完了时间之后,就不怎么敢浪费了。下面这张图,每个小格代表一个月,我今后45年的时光都在这张纸上了。从2016年7月开始第一个格子,到现在已经9个月,但放到人生的长度来看,不过是短短一行而已。为了显示时间的宝贵,我特意用红笔表示逝去的日子。
早起看一眼上班,洗漱后看一眼睡觉,不充实才怪。
2. 用电脑中的通讯工具来联系工作
比如登录电脑端的QQ来传递资料、沟通项目进度而不是手机QQ;用网页版微信来联系客户而不是手机端;用网页版邮箱而不是用手机APP(比如邮箱大师)来接收邮件。完成任务后立即退出登录,避免自己陷入其中,被动吞噬太多时间。
3. 工作时把手机放在不轻易拿到的位置
我的习惯,是把手机音量铃声音量开到最大后放在抽屉里。这样既可以避免手机占用时间,又不至于错过领导和同事的电话。错过微信消息?不怕,如果他们着急,自然会打电话给我。而如果领导发微信你秒回的话,你以为领导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4. 如厕时把手机留在工位上
因为这个问题很普遍,但也很危险。主要有三点原因:手机里不断出现的新内容会不知不觉增加你如厕的时间;不利于肠道的通畅;卫生间细菌过多容易沾染到手机上,如果吃饭忘记洗手的话,请自行脑补画面。
其实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果冲水时手机不慎掉落,那可就损失惨重了。我当年的一台摩托罗拉就是这么离我而去的,简直是“shi”无葬身之地呀o(╯□╰)o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明白了。手机收好,工作的时间和注意力有保证,效率和薪水自然就指日可待了。不然,按照下图的方式所进行的人类进化,可并不是人人都想看到的模样。
迷路的指南针,铁路行业英语翻译,感谢关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