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天来的格外早,来的也猛。8月末9月初的一场连阴雨,与随之而来的连续降温,居然让我们的秋装外套上身了。以至于有的人不服气,就是冷也坚持只穿衬衣,以此来对抗季节的反常。
大约从8月中旬开始,已经开始陆续见到写秋的文字。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入秋也的确是早。微信公众号、简书、本地纸媒副刊,接连不断的满眼的都是秋。是啊,经历了炎热酷暑,对于凉爽的秋天、收获的秋天,大家都是张开双臂欢迎的啊。
最近重读《文心》,记得书中的国文老师王仰之先生,给初一学生出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新秋景色》。举的例子是,一个学生观察到牵牛花与之前不同了,上午还是很精神的了,感觉秋天到了。
古代文人写初秋的就更多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其实不仅是秋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哪怕是野草小虫、作物庄稼,都能进入文人雅士的诗中、文中。季节更替、物候演变是古今诗文永恒的话题。
可是,我却对这些非常不敏感。我对季节变化的最直观观察是,看天气预报。
我特别羡慕哪些能写会写花花草草的人,会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花花草草的人。会写,就会认,会观察,会理解它们、喜爱它们。
我刚好与这些相反,不会认,不理解,喜爱不起来,不会写。我很遗憾。
我感觉这方面和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小接触多了解多,对以后影响很大。我在小城市长大,家里没有条件养花草,家人也没有爱好的。农作物、蔬菜、野花草更是接触不到。我长大了对它们完全无感。记得刚结婚时,一次夏天先生出门几天,回来问我为啥不浇花,几盆花快枯死了。我是完全没有这个意识。
我很遗憾。遗憾我家快要枯死的花,也遗憾我对大自然的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