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的成长中间,很多时候是靠着读书抵抗寂寞的。后来才知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是喜欢书的。初中时候看八中高中生,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把那个原来用的试卷从楼上都扔下来,白花花一大片,就像这个天上的漫天的飞雪,然后他们在高呼加油。
我就觉得奇怪,既然你们东西都扔了,还加油干吗呢?原来我想他们扔掉的,是平时最讨厌的,但是内心里,他们还是希望加油。所以,我想我今天来讲这个题目。
读书,不毕业,还要继续看下去。会不会引起大家的愤怒?因为以前我也想过,好不容易摆脱了,你还让我毕业以后继续看。
但是我想,今天的我就算在抱怨大学,甚至抱怨图书馆,但是每个人,其实还是离不开阅读。为什么这样想呢?我想,我们讲读书,其实每一个人基本的目的都是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当然到了今天,我们不一定用纸本的图书来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kindle,但愿在kindle10.20.30总有一天,它能够拥有世界上全部的资讯,这个日子已经不远了。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阅读,哪怕是你一个实证的项目。比如我今天是要通过实验,发现一个最佳的比例,或者找到一种最佳的物质,找到一个什么流程。如果都能跟读书结合起来的话,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而不是自己从头开始。也曾想过,说:“我就是毕业以后这样完了,不再做任何的研究,也不需要再求什么知了。”好!即使这样的话,其实也离不开读书!
其实读书是很好玩的,如果有这个兴趣的话,在以前学校阶段,读书必定是要有一定的目的,也许都带有功利的成分。现在毕业了,读书可以成为人生的乐趣。也可以排除一切功利,从这个目的出发。毕业,并不是我们读书的宗旨。而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看过各路过来人,也算还是爱读书的,愿意跟大家分享一点读书的体会。真正要读懂一本书,那就要怎么样读懂它字面以外的真正的含义。因为任何一个作者,他不可能把他所要说的话,完完全全的写进书里面,他必定是有所选择的,他也不愿意把所有的话都写在里面。
而人类的历史,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所以如果说,在过去,在学校里面,读书的目的是往往是为了完成一篇论文,或者做好一道习题,那么那场旷日持久18年的万恶考试结束开始,从毕业以后开始,我想这些都不需要。我们是怎么样真正读懂书本,读懂文本,不仅知道它的字面,知道它的,表面表达的内容,而且深入的了解它的内涵。
一个教书好多年了的教授说,在教书的过程中间,以前都发现这样一个情况: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是非常优秀的,有的一直是共青团的干部,或者学生会的干部,成绩都非常的好。我们经常开玩笑,这个同学要找他缺点,还真不容易:全面发展,球也打得不错。但是他往往到了社会,他并没有走在前面。相反的,我们在学校里面有的人比较调皮的,或者我们老师看不大上眼的,过几年,就做出一个什么突出成绩来了。这什么原因呢?我想,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前面那位同学,或者那一批同学,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我们的世界。以前孟子说过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完全依靠书本的知识,或许真的就要暂时留段时间,先不要看书,跟更多的人去沟通,重新开始了解人生、理解周遭。那么这样的话,再来看有的书,就真正理解。因为中国叫历史HISTORY
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多多益善”,到了今天是否仍然正确呢?TRY TO MAKE SOME SELECTION。因为在今天,知识爆炸,每年产生的新书,不要说这个看,就是图书馆的编目经常都来不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书号称是450万到500万。美国哈佛大学它的藏书是:1600万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说要:读书破万卷,多多益善,那么很可能到最后劳而无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现实需要,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定要学会有所选择。那么怎么决定呢?那就决定于目的,对吧。比如是求知的,那么是哪一方面的知?今天,不可能再像古人一样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懂——是个百科全书学者。
因为古代的时候,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它更多的讲究融会贯通,讲究自己的理解。那么今天在学科的分类,知识的分类很仔细,你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把你的精力集中在某一个方面。diaos很多年的一个原因或许就是选择太多做的太少
第二个,我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要找到自己的天赋在哪里,看书也是这样。以前我们小时候,老师经常跟我们讲:天才出于勤奋。现在我明白,这是骗小孩子的,对吧。这个勤奋,不能够产生真正的天才,对吧。但是天才不勤奋,也不能使得天才的潜力发挥出来。那么读书也是这样,需要根据自己。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的能力。找到最适合读哪些书,把这个如果结合起来的话,那么理解也加快了,而且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
当今读书上面的条件,其实比听过的去年版本过去,要好得多。且不说今天,有这么多容易获得的书,就是讲到今天读书的条件。尽管,我也还是经常抱怨图书馆宿舍条件还不够好,但是有时间,不过听到上几代人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条件,还是感到愉快,而不仅仅是抱怨。但是话说回来,在艰苦的条件下面读书,有的时候也是留下美好的回忆,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推荐一本《TALE OF TWO CITIES》,这本书哪里来的?是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我在一个伪文艺小店看到的。当时这个代价也不小,我记得大概要198。不要说张大洋,当时我记得高中一个星期零花钱好像就50,也就是基本存两个月,我就把它买来了。那么这本书开的高级课程,可能几万吧,对吧。但是更主要的是,这样一本书我一直带着,它给我带来乐趣,绝不是两张大洋,或者今天有多少万的代价所能替代的。
我想,读书绝对不是可以替代的,读书可以帮助减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