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后,决定好好读一读哲学,于是就买了一本中国哲学史立在桌角。比较烦恼的是。好几次都有人问我,一个工商的学生读什么哲学,你读的懂吗?没错,不用问,我 顺你话说,我就是为了装逼的,因为读了好久我也不知道读会了什么,就像读很多书一样,读过了就忘了。有种白读了的感觉。
我反思了一下,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读的完全没有目的。就像吃饭,吃了饭不会饿,但吃了也说不清饭的营养都用到什么地方,不过这应该是读书人的常态,要想吃药那样读书,对症下药,且药到病除。那应该都是学者和研究人员。
先一步否认哲学著述就是高深莫测和敬而远之,哲学是每个想去思考的人都是能想明白的,因为著书立说本身,“就是内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至少冯友兰爷爷写的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买书前看了简史部小序,小序中有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璧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 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著集合小史得胸中有壑,“不能一味掉书袋”,须深入浅出,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他的哲学简史,通俗易懂,文笔精妙,娓娓有趣。
中国的自古以来思想本就是统一的,在统一得思想下,中国的哲学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比如没上过一天学,没读过一本书,不识一字,不晓一文的人都知道尊老爱幼,国比家大。不会有人没听过阴阳八卦,相生相克的道理,有些看的开的人,逍遥无我,不为物质所累。 也有不少审时度势,倚强凌弱,中庸权衡的商界奇才。甚至是国家祖宗之法治,宗教信徒之轮回因果。都是数千年以来各门各派的哲学之精髓,他们经过千年的融合贯通,虽然看不到宗门派别的界定的影子,但早已融入到中国人的哲学基因里面,在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间自发传承,自由生长。
如此说来,都是把生活中的事情换种角度去解读,哲学和小说又有何不同。勤劳的人用西方的认知方式帮懒惰的人把他们生活的规律特点做了些整合性描述,又有什么深不可测和不可接触。所以读哲学算是装逼的话,那干脆只要是看书都偷偷躲起来的好。
如果个子没长够,吃饭总归是会长个子。长够了个子,也会保持他是个健康的人。
到头来我还是说不清读会了什么,但再去分析这些事,我理直气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