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得到专栏万维钢老师更新的文章让我后背一凉,原来网购的人都是傻瓜啊!并且傻得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完完全全掉入了商家的套路中。
商家和消费者自古都是相爱相杀的,商家想多赚利润,消费者想花少钱,买更多的东西。互联网的出现摧毁了一批批实体店之后,商家开始反击。
采取了如下办法:
1.用算法定价
算法是什么呢?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
商家算法定价做到了什么呢?
算法做到了给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价格,同时从每个人身上不同的时间段都获得了最高的利润。换句话说就是算法使商家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从每个人身上获得最高利润。
作为消费者的你听着是不是很不舒服,事实上你舒服的很,因为你自认为赚到了,这就是一种错觉。
比如超市早上通过几种单品进行特价销售,其他货物一般定高于平均价。这样容易获得高利润。
但傍晚以后逐步对保质期差的蔬果进行低价销售,清理库存,所以要买东西便宜一般晚上去比较好。
而对于保质期好的商品,遇到库存不足,又无法补充时,使用涨价的方法,让顾客远离该商品。这不只是获得高利润,而且公司内有规定,不得让货架太空,得有有货才行,所以一个商品几次升价可以理解为,该商品没货了,价钱又贵,间接的劝顾客不要买。
价格因人而异。
如果商店知道你的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甚至收入情况,那它就可以大致推算你的价格敏感度,它就可以给每个人一个不同的出价。这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大数据在起作用,你上网点每一个网页,买的任何一个东西,和朋友一次简单的聊天,都会被记录下来。
比如,研究者用两台电脑模拟两个上网者。一个假装是富人,专门浏览一些高大上的奢侈品网站;一个假装是个节俭的人,专门浏览一些低端的东西。这么上了一周网之后,两台电脑上一个购物网站 —— 文章没有点名是哪家网站 —— 买耳机。结果网站给“富人”推荐的耳机的价格,是“节俭者”看到的耳机的价格四倍。
制造“低价感”
商店可以有意识地把你关注的商品给个底价,哪怕少赚甚至不赚钱,先把你吸引过来,但是对那些你不敏感的商品给个高价。比如说鸡蛋和牛奶是大多数人每周必买的,那商店就把鸡蛋和牛奶卖得便宜一点,让你获得一个“低价感”。你记得鸡蛋的价格可是你未必记得生姜多少钱一斤,只要你来了,商店随时把生姜价格提高一倍,而你可能根本没注意到就买了。
看了这么多套路,作为消费者你该怎么办呢?说一下我的购物指南。
这不得不问一下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购物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知道你会说物美价廉最重要、省钱最重要。
对于我来说,购物最重要的是节约我的注意力。因为我的购物价值观是这样的:购物花费的注意力>花费的时间>花费的金钱。也就是说买东西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花费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需要花费的注意力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也有了购物的过程:购物首先要判断的是你要确定在你经济实力许可的情况下买最贵的还是最便宜的;确定之后就不会再花自己的注意力去做这件事情了。
进一步说我以后购物只买贵的和最便宜的,这样贵的可以让我用的时间相对较长,省去了我再去购买的注意力;便宜的,不想用了直接扔,这样也省去了要不要扔的注意力。
其实我也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让你避免成为网购的傻子,哪里是:
去上这个网站,camelcamelcamel.com,我知道你上不了,你自己想办法。
这个网站的作用就是专门跟踪亚马逊上商品的价格变动。让你知道自从这个产品出现之后什么时候是它的最低价,可以让你果断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