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可跟你说,我现在有两件大事儿要跟你说,我可后悔了,哎呀,现在的志愿还能不能改了?”女儿课间打来电话。
“不能了,咋了发生什么了?”我答。
“为啥不能改呀?”妞明知故问。
“5月31号晚上12点通道已经关了,系统已经进不去了呀。”(其实女儿什么都知道,就是想问问,我也就跟着她说说呗。)
“哦,那也就没办法了是吧,哎呀反正就是我后悔没有报我想上的****学校了,我现在化学也赶上来了,我能考46分了,已赶上大部分人了,其他科我又不差,我觉得我应该冲一冲,如果冲不上我还能上**中学,我觉得也可以呢。”
“哦,是吗?还有呢?”
“我现在报的**学校离家太远了,我想家了怎么办呢?如果上那个什么什么要是我有个头疼脑热的我还能申请晚上回家呢,现在我又不想考那么好了,我要考上了**学校,离家又远,我还害怕这个学校会占用假期补课,我听说我报的二批次的**中不错呢,而且听俺同桌说上一批的后面的学校还不如上二批次的前面的学校,哎呀,反正现在我可纠结了。”
“还有啥?”
“还有我跟朋友放假了出去玩的事儿,这个事儿回家再详细说吧。”
“那你需要妈妈做什么呢?”
“你帮我问问那个阿姨吧,她儿子不是在**学校上吗?你问问她学校活动多不?占用假期补课不?你再问问你认识的那**学校的家长,看我第一志愿报这个学校有没有研学呀集体出游呀这样的活动,假期正常放假不?”
“好的呀,还有啥没有妞?”
“别的也没有了,你就帮我问问就行了哈,哎呀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拜拜哈。”
……嘟嘟嘟电话已经断了,估计是时间到了自动断了,也该上课了。
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日常,我知道我进步了很多,我能够不评判,不给出任何建议,最重要的是我敢于让孩子纠结难受,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大的进步了。
想想以前,孩子还没张嘴说呢,我就会评判:想啥呢,都到跟前了,还想东想西的别整那没用的了,赶紧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吧/志愿都是你自己斟酌后的选择,我们又没有强迫你/想什么家呢,又不是不回来了,一周都回来了,这要想家那上大学可咋整,再说了想家了我和你爸可以去看你呀等等等等,说了一堆没用的看似正确的废话,其实除了担心、分清责任,还有急于想把孩子从纠结难受的负面情绪里拉出来这些自以为是的东西之外,最终阻断了孩子情绪的流淌,累的半死把天聊死了。
现在我能够用“还有啥”三个字与孩子对话,是因为我敢于让孩子纠结难受,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遵循人性的规律,看见孩子这个人,能够用协助之心让孩子去体验,我面对的是我自己内心是否有正确的认知有能量,我想这绝不仅仅是话术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