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鸡一唱天下白”!把天亮的原因归结为雄鸡打鸣。这就是归因偏差,也可以说“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归因偏差,是将成败归因于外在的神秘力量。
所谓归因偏差是指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把一种自己明显观察到、感觉到或者有意为之的行为,认作是形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
我们每天其实都陷入归因偏差的陷阱中。
妈妈做饭总是放入金属的蒸架,那天我发现她没有蒸菜也放了这个架子,好奇地问为什么,她很自豪地告诉我是她发现放了这个后饭里水汽少了,更好吃。我无法说服固执的她。这个蒸架每天都会荒诞的睡在我家的电饭煲里接受高温的煎熬。因为归因偏差。
这是一个固执老妈的故事。精明的你会不会也有归因偏差呢?我们是不是常常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因于运气呢?我们是不是常常把某件事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呢?仔细想想,都是这样吗?你的孩子学习好,你是不是常常自豪地以为是自己的基因好呢?学得不好是不是常常认为老师教得太差,或者区别对待我的孩子呢?
对自己,我们总是把成功归结为自身的原因,而把失败归结为外在的原因。这样的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或许是有利的,但你却得不到事物的真相。
荒诞的成功学——成功学中的归因偏差
吴伯凡老师很反对大家看成功学,他认为成功人士举的那些所谓导致他成功的例子无一不陷入归因偏差。他举了一个例子:某企业家讲他当年创业的时候去要两个车皮。那个时候车皮是稀缺的资源。这个企业家拿着两瓶酒去求人办事,他自述说自己很正能量、很阳光,那个领导一看这小伙子有志气,这么年轻就要创业,胸有大志,应该鼓励,就没有要他那两瓶酒,给了他两个车皮。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听到这里我们是否认为正能量,阳光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呢?然而他没有告诉你,他的爸爸是谁,他的岳父是谁,他的爸爸和岳父可能在他的成功里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如何避免归因偏差
要避免归因偏差,我们需要学习一点逻辑学,思辨的技术,面对任何归因时都要多一份思考,尤其是全面的思考,对自己要有反讽的勇气,时时思考结果和原因之间的那个链接在哪里,如果找不到链接,这个归因必定是偏差的。
在思考归因是否合理时有两个好用的技巧:
一是放大,例如某个人说我成功是因为XXX,这个时候,你用放大的技术思考,如果所有人都用XXX的方法都能成功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归因往往是扯淡。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深入人心。如果100个人都受了胯下之辱都能成功吗?可能有98人一辈子都会懦弱、庸碌一生吧!
第二个技巧就是换位思考,你把讲述人当做自己,思考在那个场景下你会成功吗?例如那个企业家的故事,假如我们换位思考,看了他的自述也拎着两瓶酒去找火车站,你会期待车长会因为看到了我的正能量就不要这两瓶酒而给你车皮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天真。这样一思考,我们马上就能分辨归因是否偏差了。
还记得守株待兔的故事吗?很可笑吧。别笑,我们都有程度不同的归因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