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说,如果病人把自己的痊愈归结为各种放荡任性、不注意养生的“后果”,那一定是错的。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没有一种医学会承认这样一种逻辑。
1一种自恋陷阱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陷入到这样的陷阱当中:
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把一种自己明显观察到、感觉到或者有意为之的行为,认作是形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
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偏差。
最经典的例子是“雄鸡一唱天下白”。大公鸡爱犯这个毛病,每天它一叫,不久之后天亮了,它就以为天是自己叫亮的。其实,天亮不亮与它根本没有关系。
归因偏差是一种自恋陷阱,每个人在追溯自己对于一个事件的作用,尤其是当追溯一个有积极效果事件的时候,常常会高估自身的贡献度,而忽略其周围的人、事、环境以及根本不知道的那些原因对于这个结果的影响和贡献。
简单地说,结果是单一的,但是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这些原因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罗列、堆积关系,它们之间可能会形成各种超乎我们观察和认知的、复杂又模糊的连接。这些复杂和模糊的连接,共同成为一个结果的原因。
但是我们在总结的时候,常常会把某一个原因拎出来放在桌面上,因为这个所以那个,说起来很顺当。
2不要听成功学
我特别反对给年轻人讲成功故事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故事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到归因偏差里。
成功故事的结果就是一个人成功了,但是选择原因的时候,尤其是由成功者自己来总结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最体面的、最能证明自己正确和英明的、最能够将自己推上神坛的原因拿出来。
如果你按照他给你讲的这个故事逻辑去追求成功的话,一定会被带到坑里去。
▽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故事,某企业家讲他当年创业的时候去要两个车皮。不用说那个时候,两个车皮在今天也是稀缺的资源。
这个企业家拿着两瓶酒去求人办事,他自述说自己很正能量、很阳光,那个领导一看这小伙子有志气,这么年轻就要创业,胸有大志,应该鼓励,就没有要他那两瓶酒,给了他两个车皮。
这是我们听到的故事,真实的故事他没有告诉你。
他没有告诉你,他的爸爸是谁,他的岳父是谁,他的爸爸和岳父可能在他的成功里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假如我们看了他的自述就去创业,也拎着两瓶酒,非常侥幸地相信这两瓶酒待会儿还可以拿回来跟大家一块喝,因为那个人很可能看到了我的正能量,他就不会要这两瓶酒,那你就错了。
很多的成功故事都陷入到了严重的归因偏差里,最好不要听。
3重新认识迭代
所谓迭代,就是常犯错、早犯错、快犯错,在非致命的错误当中获取认知,迅速地改进自己的产品。
这里显然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归因。
顾客不买单,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打拼期会比较容易客观地来追溯原因。
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成功了,如果这个企业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比较高的地位的时候,陷入到归因偏差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尤其是领导者。
▽
普通人都有那种高估自己贡献度的毛病,更何况事事顺心、言言悦耳的领导者:
自己本来想说的话下面的人一直在替你说,媒体也在说你如何的英明、如何的先知先觉,这时候套用钱钟书的一句话,“见别人对自己倾倒不已,你会不自觉地对自己倾倒不已”。
当你对自己倾倒不已的时候,你就会把95%以上的成功都归因于自己。可能你这样归因的时候心里头还不是那么有底的,但是外界的环境都告诉你,你是对的、你就是北斗星、你就是及时雨、你就是大家的指路明灯。
问题不在于你这么认为,最要命的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的时候,就可能会出问题了。
比如说你过去力排众议,开展了一个业务,启动了一个产品,后来的事实证明你的小伙伴们都反对的那个事你做成了,这个时候不需要你去呵斥他们,大家会形成一种共识——
老板是对的,跟老板相比,我们给他擦鞋都不配,我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听话;当我们的头脑当中越是认为什么东西不对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是错的,我们只能当跟班、当马仔,就是因为这个。
如果形成这样一种语境的话,归因偏差就不仅仅是一个逻辑错误了,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
美国的《财富》杂志曾经有一段时间评年度最愚蠢的CEO。这个榜与其说是让那些当事人尴尬的,不如说是让媒体尴尬的。
如果有闲工夫翻开这个杂志,你会发现一般上榜的人,多年前都被媒体们吹捧过。
当然,那个时候的吹捧和表扬也不是全错的,只是当时你成功的逻辑成为了你现在失败的逻辑。聪明和智慧都只是一个期权,都是回过头来对自己进行嘲弄、讽刺、拆台的分析。
如果你缺乏一种反讽精神,不能对自己进行拆台型的恶意评估,不能改变角度来审视自己和公司的成功,就会顺理成章地陷入到归因偏差里。
4由此得到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比认知升级更重要的是提防自己陷入到种种的认知谬误当中,要不然你认为自己是在升级,其实已经陷入到一个不自知的认知陷阱里。
认知偏差,就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一种陷阱。它的学术的定义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
这些偏差,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很多寓言讲的就是认知偏差,比如守株待兔
当你有一个动机存在的时候,就会启动自己的意识雷达,这个意识雷达里只植入了几个有限的变量,对于其他变量漠不关心。这种情况下,一旦启动了认知,也就开始了搜集种种偏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