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将过去,我用一份阅读总结来告别。对过去的一年恭恭敬敬呈递答卷,像每学期孩子们的期末考一般重要。但这份答卷无所谓分数高低,权当是对时光的不敢辜负。这份答卷有我这一年的阅读轨迹、感慨和收获。我想,人生每一圈年轮碾过,都留下书香和思想,所谓的幸福也不过如此了。
个人阅读
行将不惑,低头回首,岁月蹉跎。年初给自己2018年定下读完100本书的目标,今天计算,读完112本,优劣参半,囫囵吞枣,勉强算完成了。今天和朋友聊天,感叹“越读越无知”,读的多了,自然看见自己的愚蠢,于是有了很强烈的羞耻感。无数伟大先贤们的思想如同夜空中闪亮的星,照耀着人类推动时代的步伐,我如蝼蚁,品尝到的只是微若尘埃的甜罢了,从此不敢再谈读书多。
112本,上帝打开了一条门缝,让我看见智慧的光亮,其中,儿童文学是最温暖我心的部分,每每读完一本,掩卷沉思良久,最想感谢世上所有的儿童,是他们让这个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使他们让这个世界柔软并富有光泽;最想感谢为儿童写作的大人,是他们让成人高傲的头颅低下,是他们架起成人与儿童彼此重新认识对方的爱的桥梁。
我在一本本儿童文学作品中流连忘返,在兵荒马乱的成人世界里,能求得片刻安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最近读《西游记》,到“真行者和假猴王”的部分停下琢磨,从前读真假美猴王,读的是热闹和痛快,作者文思精妙,牵着读者的好奇心一路读下去,直到弄清真伪才算罢休。
可现在读,却读出哲学的意味。为辨两个猴王真假,唐僧念紧箍咒不成,天庭照妖镜照不出,观音菩萨也无法分辨,地藏菩萨的神兽谛听都不敢说破,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呢?
最后,如来道出真伪,假猴王原来是“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六耳猕猴。我在思考,是不是这里的真假美猴王也同时意味着一个人的两面性呢?假猴王不过是孙悟空的另一个自己而已,世界大同,先要接纳不同,接纳别人的不同,从接纳自己的不同开始。
也许,我在儿童文学里看到的也是另一个自己,我在和儿童的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要自我接纳。
老故事读出新观点,小孩子身上也能看到大勇敢、大智慧和大启发。
《女水手日记》里的雪洛让心生敬佩,1832年夏,来自上层社会的十三岁少女陶雪洛独自登上驶往美国的海鹰号,两个月的航行,她从娇弱不堪的淑女变成了皮肤粗糙穿着肮脏的水手服的船长,她对等级森严、虚伪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她身上散发着善良和正义的光芒。
《数星星》里的那个10岁的小女孩安妮,纳粹占领丹麦,她与父母以及许许多多丹麦人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犹太人,她提着篮子去往码头送重要“情报”被德国兵拦截的那个瞬间让我难忘,是什么给了她那么大的勇气?是友情,是忠诚,是父母的榜样力量,还是纯粹来自一个小女孩内心中的善呢?她只是想救自己的朋友和那一船的犹太人。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五年级的女孩萨哈拉,与其说她特别,不如说她的老师波迪小姐更特别,她的爱藏着平等、规则、鼓励、耐心......看这本书的过程,我在心里不停地对我的学生说“抱歉......”当老师应做成波迪那样,心里永远爱着《我是白痴》里那个让人心疼落泪的“白痴”。
《狼群中的朱莉》,12岁的朱莉认了狼王阿玛罗克为养父,在这匹智慧、雄壮、富有慈爱之心的头狼的养育和保护之下,朱莉终于走出了阿拉斯加茫茫的荒野。可是,当朱莉和亲生父亲久别重逢后,却发现杀死阿玛罗克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卡普金......悲伤、失望、疑惑、抗拒撕扯着这个聪慧的爱斯基摩女孩。
女孩们智慧勇敢,男孩亦是如此。
《战马》、《红色羊齿草的故乡》男孩和动物之间的感情让我一再落泪,人和人之间未必有如此深厚和纯净的友谊,似乎动物的心比人心干净多了。
《小狐狸阿权》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作品,永远向新美南吉致敬,感谢上帝给了人类一个新美南吉。当然,还有《安徒生童话》,那个像丑小鸭一般丑陋却高贵的天鹅,就是安徒生先生,他带来的童话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永远消耗不尽。
《佐贺的超级阿嬷》看着看着也流下眼泪,多好的阿嬷啊,她是穷苦生活中开出的一朵灿烂的花,但这朵花却没有悲情的色彩,它总是照耀着故事中的小男孩德永昭广,直到他成家立业......
故事讲不完,无论整本书、图画书,打开它们,就有一个又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人。好像看电影,但比电影更有想象力;好像多活了好几辈子;好像灵魂刹那可以出窍,从这里钻进去,饱览全景,心满意足,又从那里陷下去,嬉笑怒骂,痛快淋漓......
越读,越感到无知,但感到无知,未必就不幸福。
我是谁?
人一生,要怎么活?
越简单的问题越难回答,越难回答的问题要越有耐性和信心等答案。这答案不是上帝手中捏的一份清单,这答案在抬头的日月星辰上,在低头的花开见佛时。而这天地虚空中,一来一回,一阴一阳,一悲一喜,一得一失,都收在方寸心尖,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文中所写:“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如太极的刚柔并济,一切外在,不过都为一个明白。
班级阅读
个人阅读勉强达标,班级阅读和开学初的计划对照了一下,做的不尽如人意。
一、读书分享
读书分享是我坚持了三年的课上环节,但是今年迫于考试压力,停了近20天,这中间发生一个小插曲,有几天孩子们整体在家庭作业方面完成的不够好,我一气之下惩罚他们两个星期谁都不许看书。
两周过后再聊,问他们不许看书是什么感觉?“生不如死啊”、“浑身蚂蚁爬啊”、“度日如年啊”、“无聊至极啊”......一个个装可怜的小样让人忍俊不禁。和朋友分享,他们感叹不让看书居然成了惩罚,这是一种多么好的阅读氛围啊......我没法评论,毕竟考试复习和尽情阅读有冲突的时候,我还是不得已要给考试让路。
考前一天,作业少,两个女孩冲进办公室,一个女孩抱起藏得很隐蔽的一摞书安心的舒了一口气说:“总算没被人借走,我早就想看这几本,期待很长时间了!”,我看了一眼书名《鲁滨逊漂流记》、《木偶奇遇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格列佛游记》......嗯?都是冒险类,这姑娘会按主题选书了吗?
她说完帮另一个女孩推荐,大惊小怪的喊:“我跟你说,《作文里的奇案》超好看的!还有《天使雕像》也超好看!......”
我多爱你们为书痴狂的样子啊,超爱的!
这学期读书分享没有再上“新台阶”,只是互动环节多了一些,孩子们喜欢把分享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和台下的同学交流,这种类型的分享天天都有,每次交流全班都莫名的激动,我暗自思忖,自己平时费心设计话题也很难得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但是他们好像轻而易举就做到了。
如果说这学期略有些特别的读书分享是,孩子们主动“拉帮结派”,当然不是真的拉帮结派,他们会主动发起读书分享小组,例如有三五个人读过《鲁滨孙漂流记》、《一百条裙子》,他们各自分组、分工、画思维导图、设计话题,课上用20分钟做汇报。
以往期末考最后一周才停读书分享,这次停的时间长,感觉亏欠了孩子们许多。
二、《日有所诵》
本学期让人欣慰的是全校各年级都买了《日有所诵》,学校响应教育局倡导,学习“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模式,规定早晨和中午全校学生读书半个小时,我班诵读《日有所诵》由来已久,增加阅读时间再好不过。
孩子们每天晚上微信群诵读打卡也形成习惯,不需要我督促,一方面因为诵读加分,另一方面习惯使然,节假日也不间断。
一个让人高兴的例子。在我的号召之下,凡是信任我的家长和孩子都读起了《日有所诵》,无论城乡,不管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只要开始读《日有所诵》的家庭,坚持一段时间都有感触:“我家孩子说一开始读挺愁人,被妈妈逼着不得不读,但是后来读着读着觉得也挺好的......”这是家长们的普遍共识。
一个男孩的母亲感慨:“我儿子十分内向,自从这个学期开始读《日有所诵》,他好像敢开口了,变的外向一些了,见了人也知道主动打招呼了,以前完全是个闷葫芦”,就是这位母亲,今天发来喜讯,六年级的儿子期末语文考了95分,成绩提高不少。
当妈的好心情溢于言表。理性分析,孩子的进步不能全归功于某一本书,也不能只看一次考试,但坚持阅读总会守得花开见月明。
这学期班上学生将《日有所诵》五年级上卷16个单元、80首诗完成多遍诵读,每周一1课时的单元通讲我讲了10个单元、50首诗。非常遗憾没有全部完成,无奈复习和出差占去大半时间,不得已。
但是,在与孩子们诵读和通讲的时光,都是美好而幸福的,我们没有任何压力的进入诗歌当中,那是文学奖赏我们的时刻,我分外珍惜。
我们讨论《篱笆那边》中的“上帝”是谁?他为什么要“骂我”?;
我们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蓉的《乡愁》,并且回忆去年读过的席慕蓉的《出塞曲》,了解一个蒙古族血统的海外游子的思乡情;
我不解释《上邪》,但孩子们读完,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一位妇人在思念自己的丈夫;
我们徜徉在泰戈尔歌颂的儿童的世界里,孩子们品读《海边》,感受面对同样的大海,成人和孩子所爱的却是天壤之别;
我们仿写《书岛》和《我是苹果》,孩子们最喜欢仿写这两篇,信手拈来,成诗一篇,各自配图,就是一幅幅好作品;
我们读着《风》,和里面那个风“孩子”相视而笑,多调皮啊,像每个孩子自己;
孩子们齐齐背诵《秋夜曲》,仿佛秋天的寒气漫进教室,我们也和诗中的妇人一样整夜整夜听着秋虫鸣叫,希望戍守边疆的丈夫能早日收到防寒的棉衣;
我们读欧阳修的《画眉鸟》和苏轼的《赠刘景文》,为此我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身心通透,其中美妙不可言喻......
且读且思且成长,《日有所诵》给我和学生带来的是满目阳光般的璀璨和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本学期《日有所诵》不同之处是备课花一些功夫,以往备课走马观花,读个大概,备个大概,就匆匆开讲,悟不透,学不透。这学期要求自己认真读、仔细备,不花时间去琢磨,理解停在表面。给学生讲的,可以自由调整深浅,但当老师的“备料”必须充足。
还有一个亮点是当堂仿写,遇到孩子们都喜欢的作品,尝试先谈、后写、再画,几次练笔,他们的诗歌都像个样子。期末年终检查,一个领导很喜欢,拿走了几幅孩子们的作品。
三、《我的母语课》
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贪的太多了?我同样很喜欢《我的母语课》。按照学期初的计划,10月22日开始上《我的母语课》,每周4课时,上6周,可以上12课,但实际却只上了《泰戈尔诗选》、《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自己》、《体育颂》4课、12篇。深感遗憾!
《我的母语课》每一课选入的文章都是精华,读起来有劲,读完有味儿。和《日有所诵》不同的是,《我的母语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后的思考题作为引导,小组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上台汇报交流。思考题的点抓的都很好,但每个小组找出答案后,都会增加一些问题,和全班交流,这让我意外。
学完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下课后那个让全校头疼的“捣蛋鬼”过来和我说:“老师,我发现《花的学校》和《日有所诵》里巴尔托的《花园里上课》很相似”我问哪里相似了?他找来两篇对照给我看,我后来把他的发现写在教学反思里。对比阅读是多好用的方法啊,学生通过阅读,很自然的就发现了他们的相同之处。
读甘地的《谦卑》,我和孩子们共读,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实在太好了!一个小组上台和大家分享最有感触的句子时,我发现我划出的句子,和他们划出的几乎一模一样。谁说成人的理解力一定超过了儿童呢?再来听听他们对于“谦卑”和“礼貌、礼节”的认识,有个孩子说:“‘礼貌、礼节’是表面的,是现象,谦卑是要看内心的”,这是孩子们的哲学观的启蒙吗?说不好。但我为他们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感到高兴。
孩子们比我想象的会阅读,他们会利用插图提问,还会围绕题目展开讨论,《鹤》这篇的题目为什么叫这个呢?文中的“我”志愿者是当医生,因为可以多赚钱,那么你的志愿是什么呢?台下孩子回答:“我的志愿是当服装设计师,让那些乞丐也有衣服穿”、“我的志愿是当个小丑,让不快乐的人变得快乐”、“我的志愿是当个小学老师”......
孩子们设计的话题很容易捕捉到孩子们关注的点,我往往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可是,只要读起来、愉快的交流起来就很好了,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不是被边缘化一点都不重要。
四、整本书阅读课
本学期课程书计划了《时代广场的蟋蟀》和《小鹿斑比》。这两本书我研读过两遍,做了思维导图,写了教案,做了课件。和“点灯人读书会”的老师们做了分享和交流。孩子们自己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思维导图,也读完了两本书。但是,我们只上了《时代广场的蟋蟀》导读和交流课,没有时间交流《小鹿斑比》,尽管这本书的赏析我特别从斑比和鹿王的八次对话中找出了一条线索,但没有和学生互动的课程研究始终是徒有其表。
五、图画书阅读课
9月份上了《奥菲丽娅的影子剧院》和《再见了,艾玛奶奶》,10月上了《走进生命花园》,两个“死亡”、一个“出生”,连同上学期上过的《一片叶子落下来》,共同组成“生命主题”的图画书阅读。
我在课堂上追问“奥菲丽娅”的收留的影子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让影子说话这是童话的写法,有人说可能根本不存在影子,奥菲丽娅只是自言自语,不然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她很怪呢......聆听孩子们,常常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思考,我惊讶于学生会说出“自言自语”的观点,这是个不好理解的意象。恩德笔下的“影子”是否藏着这样“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的寓意,每个读者的理解都值得被尊重。而我那么喜欢收留黑影子的奥菲丽娅,那个总面带微笑的奥菲丽娅,那个面对死神依然从容不迫的奥菲丽娅。
当然,智慧、勇敢的老奶奶不止奥菲丽娅一位,还有《再见了,艾玛奶奶》中的平静面对死亡来临的艾玛奶奶,接到血癌的通知单,她照常去老人俱乐部喝早茶,出门一定要化妆,尽管脸上已经布满深深的皱纹,她签署“拒绝抢救”的协议,不愿意在昏迷时全身插满管子,她修建花草,她给每个亲人写信鼓励他们,她静静的等待死亡来临,不挣扎,不抗拒,不悲伤,不绝望......最后一刻到来,艾玛奶奶穿着漂亮的睡衣,身上放着一束鲜花,安详了走了。全家人聚在一起缅怀这位老人,但你看不到有谁悲悲切切,大家回忆起来的都是艾玛奶奶带来的幸福回忆,人,原来可以这样死。
《走进生命花园》是讲“出生”,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看尽世间丑恶,可最后还是选择出生。为什么?孩子们说:“因为他想改变这个世界”。是啊,多么单纯、善良的愿望,童心珍贵!
《铁丝网上的小花》讲战争,给孩子们简单讲了纳粹党背景、纳粹旗帜,让他们留意天空出现的次数和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教他们观察图片上的视角,为什么有的画面是平视,但有的却是仰视和俯视呢?让孩子们真正学会结合图片完整的理解故事。通过这两个点的引导,孩子们自己发现第一张图片上原来就有那个胖胖的镇长,小女孩头上的红花在倒数第二页消失了,这是不是一种不祥的暗示......
战争类的题材很多,把战争讲够透彻,还应该组合《数星星》、《大卫之星》、《安妮日记》等,做成一个主题阅读。但时间非常有限,只能读这一本图画书。这中间有个偶然的机会,把这本书拿到另外一所学校,给四年级学生读,读完孩子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完全听不懂这个故事要讲什么。
《田鼠阿佛》是我第一次对李欧·李奥尼的作品做深入研究,讲了多遍之后更发现这个伟大的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研究,《小黑鱼》里智慧的小黑鱼,《鳄鱼哥尼流》里引领先锋的哥尼流、《佩泽提诺》里让人惊讶的发现......
《爱看书的男孩》是人物传记类的图画书,林肯出生荒野,却最终做进白宫,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书籍的力量功不可没。想让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阅读可以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2018年度第二学期的阅读总结大概就是这样,遗憾太多,没法及格,但总体收获大于沮丧。我一直讨厌自己做事马马虎虎,常常警惕和反思,但总归是进步太慢。好在课堂日日新,它催人奋进,马不停蹄,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