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雪那天,一个没有nipple的男人就会堆起一个大大的咧着嘴笑的雪人,把他刚刚杀死的女性的围巾、切割下的头颅或者半截身体放在雪人上,与之融为一体.......
推理悬疑小说《雪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背景设在挪威,但读起来却比当地天气还要寒冷。昨天一口气把小说读完了,之后的几个小时脑子里一直想的都是那个眼神空洞、鼻子用胡萝卜做成却像一只中指般指着你说"Next is you"的雪人。
简单介绍下这个作者,有着北欧犯罪小说天王之称的尤•奈斯博,他拿过北欧的所有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奖、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说奖、书店业者大奖等等;除了一大串奖项和提名,他的个人生涯也很有意思,曾是挪威知名摇滚巨星的他白天任职于金融公司,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师执照,被挪威最大的证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乐团越来越难以兼顾,濒临崩溃的奈斯博决定休半年长假。于是他带着笔记本电脑,跳上飞机,前往澳大利亚,在那里写下了日后让自己声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部《蝙蝠》,结果一鸣惊人,正式开始职业作家的生涯,而《雪人》正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其中的一部。
除了作者对于氛围冷峻细致的描写外,更让我着迷的是它的叙事风格,看完之后觉得超级蒙太奇,非常有画面感,大呼过瘾(也可能是读书太少= =);同时让我想到上周去的重庆,一座魔幻的山城,当你觉得已经到达顶楼的时候,才发现才是人家闹市区的底层,这也是蒙太奇的另一种体现吧。
而事实上,蒙太奇的原意正与建筑相关,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最早本是建筑术语——脚手架,而后又引申为组装、安装的意思,而后用在电影中表示剪辑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影视语言。
简单一句话来概括,蒙太奇是把镜头与镜头有目的地组接在一起的方法。
那么蒙太奇是如何诞生的呢?
起初,电影电影中没有剪辑的概念,往往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巨大的约束性,举个例子,我如果要拍主人公从五道口移动到三里屯,我要扛着摄像机跟着他一路跑呀跑呀跑;更可怕的是我想拍一个少女变成老妇,我得扛着摄像机等到她和我头发花白;所以那时候的电影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景中,把主角从上拍到下,再从下拍到上;可以说这时候的电影还未形成一种艺术,仅仅是对日常画面的摄像。
直到1903年波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3 ),首次引入了“交互式剪辑”,将不同空间的两段画面拼接在一起完成叙事。
对了,波特是爱迪生的助手,没错,就那个发明大王爱迪生,除了广为人知的电灯,电影摄像机也是他发明的,别问我为什么他辣么腻害,毕竟人家有两千多项发明(围笑)。
那么到了现代,还有电影从头到尾只用一个长镜头完成拍摄吗?
哈哈哈万万没想到,亚历山大•索科诺夫2002年拍摄的《俄罗斯方舟》 就是这样一部凶残的作品,整部影片90分钟,只有一个镜头。它依托于空间的不断转换因此不算单调,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次实验。
接下来,我们聊聊蒙太奇的类别:
1.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
2.表现蒙太奇
“表现”,如它的字面意思,其目的是为了产生一种视觉表达效果,通过相连镜头间相互对照以激发观众的联想,形象地揭示事物间的关系。
其中,叙事蒙太奇又可分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连续蒙太奇、颠倒蒙太奇。
平行/交叉蒙太奇
把这两者放一块儿其实是因为我也没太搞清楚它们的差别,简单说来,就是同时同地或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以上的线索并列出现,分头表述在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中,以《罗拉快跑》为例:
这边,罗拉要帮男友筹钱冲出了门,持续快速地奔跑;
而另一边,罗拉父亲的情人在逼他离婚,和罗拉那边是两条同时异地的故事线;
其实很多时空穿越的片子都会用到平行/交叉蒙太奇,比如《触不到的恋人》则是异地同时。
连续蒙太奇
连续蒙太奇是以一个连贯动作的持续出现或一条有逻辑因果关系的叙事线索为主要依据的镜头组接,也是电影里特别多用到的一种,镜头组接的依据通常是情节顺序、时间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
比如很多电影开头出现的,从宇宙中地球上的某个点到一步步放大到近景;
颠倒蒙太奇
颠倒式蒙太奇是一种打乱时间顺序的结构方式,先展现故事或事件的现在状态,然后再回去介绍故事的始末。它常借助叠印、化变、化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成为影视节目构成基本手段。
基本很多悬疑片都喜欢用这种手法。
说完了叙事蒙太奇,来接着聊聊表现蒙太奇吧。
表现蒙太奇可分为:积累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重复蒙太奇;
积累蒙太奇
积累蒙太奇指将一系列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镜头连接在一起,通过视觉的积累效果,造成强调作用,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个意思,通过同类的镜头去营造一种氛围。
以《爆裂鼓手》的一组镜头为例,以下三个连续镜头我是一秒截一帧,它们均围绕同一主题:一个平淡的夜晚;
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是指通过镜头组接,将不同形象并列,以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的作用。再次以《罗拉快跑》中平列连续出现的几个镜头为例:
注意看以上三张图,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
嗯,没错,都有红色出现,包括罗拉家的电话和罗拉的发色。
而红色,代表危险、警示;同时也代表了青春、热烈,这恰恰是罗拉的性格写照。
说到红色,不得不提到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蓝白红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红》了,很多个场景都运用了大量的红色,也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咳咳,扯得有点远了...关于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以后再单独拿出来说好了。
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把性质、内容或形式上截然相反的镜头并列组接在一起,利用它们之间的冲突因素造成强烈的对比, 以强化表达情感。
如《肖申克的救赎》开头那段,男主角在喝酒,他老婆和情人在亲热,既是平行蒙太奇,又是对比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是把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场面或类似的内容在关键的时候反复出现,构成强调,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特殊效果。
以《阿甘正传》为例,影片开始,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马路,最后落到阿甘脚下,被他收进书里,这个画面优雅却平淡无奇;
影片的结尾,阿甘坐在他母亲曾经送他上学的长凳上,目送儿子上了校车后,默默地想着什么,从书中滑落的羽毛从他脚前飘起,飘向蓝天、白云之间;做到了首尾呼应,引发人的无尽遐想。
到这里,蒙太奇的分类也基本讲完了。《教父》《阿甘正传》《罗拉快跑》都是蒙太奇教科书般的存在,个人觉得可以一刷再刷。
有些电影其实很多年前就看了,当时觉得很好看,却说不上来好看在哪儿;现在才知道是蒙太奇的魔力使然,比如以上推荐的三部电影,看的时候觉得没有一点拖沓畅快至极,其实除了优秀的剧本,大部分是拜镜头短,动作多所赐,它使得电影节奏紧凑以锁住观众的注意力。
而当我不仅仅流于表面的东西,比如剧情bug、比如演员颜值,而是去了解电影的蒙太奇,即导演是怎么拍电影的时候,才真正被镜头的魅力所折服,只留下低头一声惊叹“这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啊”...
归根结底,电影是镜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