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碎片化”时代,如何重拾价值
队 长:宏志
演 说:李春
文 案:宏志
资料员:齐帅/薇薇/李春/罅隙
PPT :薇薇
旁观者:yoyo/好梦
提纲:
一、深度中重拾价值
1.为什么有深度才有价值?
2.认识深度工作
3.怎样在深度中重拾价值
二、浮浅中学会深沉
1.什么是浮浅工作
2.为什么浮浅的工作让人分心
3、浮浅中如何做到深沉
三、拯救自己定位未来
1、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专注力
2、深度工作也有副作用
3、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非常感谢各位,在周末还能抽时间来学习,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首先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微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永远在线。
百度衰败,今日头条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是现在已经由人找信息的时代变成了信息找人的时代。
PC时代过去,移动时代到来,这又在告诉我们什么?
信息网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由此信息和时间的概念渐渐模糊不清,信息在帮我们加工时间,时间也在信息里迷失的方向。
接下来请聆听我们的春春的演讲
碎片化的时间,重拾价值。
一、深度中重拾价值
不想思考很容易,得过且过很容易,假装勤奋更容易,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以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成功”,“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盼望有不一样的结果”。
肤浅工作等于零认知,深度工作不是本能,他是高效能人士的暗箱。
在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不断跳出的网页弹窗,塞满你收件箱的邮件,时不时响起的微信消息,随时干扰,我们迷恋这种以快为先的网络世界,导致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深度工作的稀缺性,致使能够掌握他的人将脱颖而出,如果你不想被时代的浪潮打翻。
请聆听我们的演讲。
1.为什要有深度才有价值?
目标:你是不是经常会出现没有计划的散漫时期?抑或是任务安排得过满而根本无法执行?还是总不能分清任务的主次和优先级?
通讯网络:随时随地刷朋友圈打发无聊时光?对邮件极度依赖?对QQ、微信上的信息极度不耐?生怕错过几十个亿,错过拯救世界的机会……
心态:焦虑情绪是否总是出现?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做事?碎片化的时间总是浮躁,手机长期干扰了你的学习?
在2015年全球青年大会上,苹果公司全球副总裁戈峻老师讲的一件小事,他说自己每个周六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地写周报,20多年来,从未间断。
朱永新是民进中央的副主席,一名副部级官员,也是新教育的提出者。他说,每天早上4点半到5点,他就起床读书写作,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40年。
你可能不禁会发出感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比你有成就的人比你还努力!”
但比这更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了别人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安排,却没有进一步思考:支撑这种习惯的,其实是深度的思考,明确的目标、长期和自己的做斗争的痛苦和艰难。
你看到的努力只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而真正重要的,往往是蕴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
也就是说,真正决定你价值的,并不是表面上看得见的流程,不是那些浮浅的表象,而是表象背后真正的“深度”。
2、认识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这里面有四个关键词:专注极限创造价值提升技能。指出了深度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状态和其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3、怎样在深度种重拾价值
这是书中的4个基本原则
工作要深入
我们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深入的工作环境,设定工作目标,并在完成之后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连续两次参加吃鸡游戏,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体会,定位是组长,那么整个过程你会全力以赴,定位为组员的,他们会按照组长的安排,完成各自的任务,定位是旁观者的人,基本上就很难唤醒。
我为什么会谈到这个呢?因为我认为这和《深度工作》密不可分,一个定位不清楚的人是很难做到专注,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他更和《深度工作》无缘。
拥抱无聊
深度工作是需要练习的,不仅要在工作中进行训练,而且在无聊时候也要训练。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才能不断的增强专注度。当我觉得无法专注时,就要果断的减少整体工作的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同时,我将做好每天的读书工作,每日一文(读后感、学习心得),不断的拾起,才能更好的放下。
远离社交媒体
给自己设定网络时间,计划之外的时间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从手机玩我做到我玩手机。前不久观看了一部短片,开篇伊始,我们就被告知视频结尾没有奖励、没有彩蛋,只是一个三分钟的视频。看似短暂的时间,但在观看途中我们常常会被微信打断、邮件来袭、被微博爆炸性新闻所吸引,亦或默默的拉动进度条,无法持续性观看,哪怕10秒钟的无聊也让人觉得备受煎熬。突然意识到多年来的碎片化抓取让我们变得精神空虚,无法专注。
摒弃肤浅
深度工作要求我们时刻为工作做计划,可以详细到每天、每小时,乃至每一分钟。要学会区分工作的深浅程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上。任何严肃的个人追求,都是靠有效纯时间的积累,那种猛学两小时,崩溃一整天,猛学两三天,崩溃一整周的状态,会完全打乱我们节奏,让我们总是在浮浅中沉沦。要明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聚焦什么。心中装着一杆秤,时刻度量何为紧急重要,何为不紧急不重要,然后在这基础上,花足够长的时间,专注它,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
二、浮浅中学会深沉
1.什么是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新价值,且容易复制”。这里也有几个关键词:受干扰要求不高创造很少的价值易复制。
2、为什么浮浅的工作让人分心?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你会时不时习惯性的掏出手机,不自觉的打开微博微信的app,打开刷下,尽管你在几分钟前刚刚打开过。据微信发布的用户使用报告说,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户达到55.2%,竟然有四分之一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30次以上。你会说你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啊,以此证明你多么重视时间的利用。孰不知,你以为你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实际上你的时间却被碎片化了。
浮浅工作使大脑碎片化
很多碎片化的行为使自己无法深度思考,包括工作时时不时的刷一下手机,蹲马桶的时候或者无聊等车吃饭的时候刷知乎微博朋友圈或者其他,然而并没有什么目的,看过之后不过得到了一些信息,对自身的成长并无价值,反而很难集中注意力来做一件事,被杂乱的信息干扰。我们的工作环境使然,不可能远离纷扰独自在安静的时间工作,所以更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训练。有时候会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或者重要的通知等等,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说集中一段时间用来查阅新闻,信息等,养成习惯,不要过度依赖网络。
浮浅的工作会让人以为自己很忙。
很多知识工作者想证明自己在团队中的生产力,但又没有明确的指标可以证明自己工作的价值,于是他们的做法就变成了,用明显可见的方式做很多事。比如,随时都在收发邮件,安排时间参加会议,在社交软件上几秒钟内回复消息等等。所有这些行为都能让人觉得你很忙。“如果你以忙碌代表生产力,那么这些行为对说服自己和别人相信你很称职可能很重要。
.浮浅工作中会慢慢丢失专注力
微信虽然很便捷,但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吃掉你的专注力,并且还让你乐此不疲。朋友圈发现这一栏里的角标,就暗藏很多秘密。仅仅是右上角加一个红色的数字,就可以让人兴奋、糟心、调侃、难受、期待……瞬间竟可以承载这么多情感。有多少人点开朋友圈,只是为了去掉那个数字和红点。当你打开角标,发现并不是别人对你的朋友圈点赞,而是你点过赞的朋友圈信息,心里是不是奔腾了?微信为什么要让你看到别人的点赞?因为微信圈是社交圈,是让人认识和交换朋友的。角标通知的妙处在于它仅显示数目而不提示内容,你知道这个数字后面是有东西等待你来揭晓,但在点击之前,你并不知道后面藏的是什么。打开的动作伴随着不确定性,你不知道自己点开短信后,看到的是一条“做我女朋友吧”,还是“代开增值税发票”亦或是和你无关的点赞。如果数字本身直接传达信息,那就不会有这种诱惑效果。如果你还沉浸在为什么没人给我点赞的魔咒里,你还拿什么来拯救你的专注力?
3、浮浅中如何做到深沉
下面罗列下的几条可以安排在碎片化时间做的事情,希望能给你启发,以此来找到最适合你的。
随身带本纸质书,如果嫌重不方便的话,可以带着平板或Kindle,哪怕是手机,下载你感兴趣的书、公开课等。
用手机里的得到、樊登等APP软件,听听有声书或者英语广播、财经广播等等。
随身带笔记本和笔,要是嫌麻烦,那就下载有道笔记或者印象笔记等APP,有空的时候,记些想法,列一些待办事项清单。
准备个电话清单,都是要打电话的人。比如公司客户、家人、朋友,空闲时打个电话交流下感情。
有成果的冥想也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慢跑、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给家人或朋友准备个礼物清单,在空闲时用手机上网挑些有特色的创意礼物,买完放到办公室里。等有需要的时候立刻就可以用。
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个电话,哪怕简单的问下他们在干嘛。或者给老婆或老公发条消息,让他/她知道你再想他/她。
三、拯救自己定位未来
1、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专注力
有一个活动,让我切实体会到了专注的力量,这就是快乐吃鸡。这几次吃鸡,除了感觉烧脑,最重要的是让我在每两周时间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围绕这个小组共同目标,我就会刻意去想如何实现。除去有工作任务,一旦有时间,比如上下班路上,睡觉前,我就会去想跟我们主题相关的事情。这是一个让人刻意专注的过程,这也是我第五次参与吃鸡才发现的改变。察觉自己的专注力缺失本身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很多日常的习惯都让着我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需要改变。但其实恰恰是这些让我们不想改变的模式,才是最需要我们用心察觉,然后乐于接受改变的。
如果你不知道在任务切换时,剩余的时间该干什么,就来参与吃鸡活动吧,一定让你高效率地用上碎片化的时间。
记得哈佛大学研究专注力的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说过:“倘若心不在焉地生活,你便看不到、听不到、品尝不到、体验不到许许多多可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刺激的事物。我们所在之处,就是我们从未到过之处。”希望我们找回那些从专注力的指缝中溜走的生活。
2、深度工作也有副作用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平衡好“克制”和“放纵”,该投入投入、投入完了还能回来,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火人节”的组织者有一个忠告:不要在参加完火人节后的一个月时间内,做任何重大决定。因为可能你激动的心情,用一个月的时间都平复不了。所以不要盲目的迷信深度工作,在深度工作和肤浅工作中找一个平衡点,也许更重要。
深度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心流状态,是一种对我们的创造能力很有帮助的体验。但也可能让我们产生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危害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的生命中,理性和感性像一个来回摆动的钟摆,只有控制好这个钟摆的平衡,我们才能找到自律中的自由,控制好我们的人生。
3、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方法性知识太多了,以至于我们都迷茫了,可能一本书教我们要专注,另一本书又告诉我们被打断,反而更高效,两难之中,我们要如何选择?
方法性知识一般都是成功人士总结出来,或者是其他人通过寻找成功人士的一些成功的共性而总结出来的,成功了才去总结方法,这本身就存在逻辑颠倒的问题,我并不否定方法性知识的价值,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任何方法性知识都只能借鉴,只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比较好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不断迭代,不断反思、总结,升级认知和自己的方法论,不断找到属于自己人生新的算法。
最后,.有没有简单可行的方法让自己很快的掌握深度工作呢?
在我们每天的语言里面薇薇姐一直都在问我这个问题,我想,如果连她的问题,我都不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那我怎么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收获?
我们都知道,做一件事情,坚持一天很容易,可是坚持一个月呢?坚持一年?10年?40年?其中的难度,难以想象。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他不懈地坚持,一直坚持到现在?
知易行难。我想,一个人如果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必然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有着一个十分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无论是戈峻老师,还是朱永新导师,他们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地努力着。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更是和其他人不同的。
我们回到深度工作本身,我认为他并没有其神秘之处,解开面纱,无非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到最宝贵的时间段去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你的长期目标,什么是最宝贵的时间,一天中不被打扰的时间。然后养成习惯、刻意练习。
结尾:请大家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几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
哪怕你喜欢逛街呢,你规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时试试?可能一开始你觉得很高兴,每天如此,你会发现无聊。再坚持下去,你就开始琢磨了,我逛街还能发现点什么?还能搞出点什么花样?坚持下去,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形象设计专家、街拍摄影师、服装买手……
今天以后,你打算怎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