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oyo姐
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保罗.哈里斯的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2-5岁之前会问出4万个问题。3岁是一个过渡期,3岁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类型会发生转变,一开始,他们是出的问题会是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具有较强的客观色彩,到30个月时,孩子 会第一次要求大人解释某个问题。4岁的孩子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则是在寻求解释或原因。这种现象出现时,说明孩子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该试验的扫描结果显示,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的连接数量会激增,总计有约上千亿个突触连接,比一个成年人大脑中的突触连接还要多3倍以上。这说明,孩子的大脑不停地进行连接刺激,或者持续进行思维活动。当他们正在进行这些脑力连接时,这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阅读和写作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提问次数急剧减少。
究其原因,在生理上可能是在5岁左右,大脑开始消减一些神经连接,称之为“突触修剪”。
另外,孩子进行学校教育,课堂传递的信息是“记住答案”,知道更多的答案受到鼓励。而一直以来的教育制度,教师遵循强制性的指导方针,希望孩子在课堂上安安静静,而教育起源于工业化国家,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产生创新思想家或探询者而设计出来的,它们根本的目的是“生产”工人。虽然目前已从工业社会迈向遍布企业的社会,但是学校教育的工厂模式并未发生转变。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问次数骤减。
而学校教育的本源应该是让公民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成为有批判思维的人。
在这方面有一些先行者。
比如:梅尔,他是第一个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教育家,也是“小型学校运动”的开拓者。
他提出教育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批判思想者和问题解决者,应该培养他们对不知道的事情感兴趣,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梅尔的教学核心是“五大学习技能”或“思维习惯”,而其中每个技能都与一个问题相对应。
证据:我们怎样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视角:如果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那会是怎么样?或者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那又会怎么样?
联系:是否存在一种模式?我们以前看到过类似的模式吗?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会怎么样?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另外,她也强调了两种独特的思考方式:怀疑和共情。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持提问的力量!
探询练习与 正确问题研究所通过研究表明,虽然探询能力与身俱来,但提问是一种非常 微妙且复杂的技巧,其中包括三种复杂的思考方式:
发散性的、聚敛的和元认知的。探询练习与正确问题研究所通过设计具有挑衅性假设的”问题形成技巧“,提出 ”Q焦点“,并制定推动针对Q焦点继续讨论下去的3个美丽问题。
在促进保持提问的力量中,我们不要阻止孩子提问,容忍笨问题,才能学聪明。而家长是可以帮助孩子成为 更好的提问者的关键之一。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出采用了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学生现在接受的大学教育,尤其在精英体系中,是倾向于”技术统治论“,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要在专业领域内掌握专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体系要求学生百依百顺,掌握考试内容。而这种体系中,学生没有时间退后一步思考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做这些事。也很难提出关于价值观、意义和目的等一些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学会提问,不仅是提出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应该学会宏观层面的问题。
提高从提问开始,容忍笨问题,才能学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