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腾鉴书》&《万维钢-日课》解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摘录


1、我们在追求甜食、性、消费品、社会地位等东西的时候,往往会高估了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程度,可以把这个称之为“幸福的错觉”

 

2、自然选择关心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让基因延续下去,因此大脑会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实现目标会带来快乐;二是这种快乐转瞬即逝;三是大脑更多关注第一点而忽视第二点;结果便是,人生充斥着不满足,生物永远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追逐着一个接一个的短暂快乐;

自然选择是在远古的环境中设定了我们的感觉,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垃圾食品,最甜的食物是水果,摄入它们对我们很有好处,所以在当时人类对于甜食的钟爱感是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的环境里,出现了大量高热量却不提供重要营养的物质,这些东西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还来不及改变的 对甜食的情有独钟就成为了一种虚假的或至少是不可靠的感觉。


3、“解除依附”;当你放弃抵抗自己的负面情绪或感觉,而是尝试接纳甚至拥抱它们、同时仔细揣摩这种感觉时,你反而会和负面情绪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从而降低它们给你带来的不愉快。


4、自然选择是在远古的环境中设定了我们的感觉,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垃圾食品,最甜的食物是水果,摄入它们对我们很有好处,所以在当时人类对于甜食的钟爱感是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的环境里,出现了大量高热量却不提供重要营养的物质,这些东西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还来不及改变的 对甜食的情有独钟就成为了一种虚假的或至少是不可靠的感觉。


5、为什么自然选择会让人很容易产生愤怒感呢?在远古的狩猎采集部落里,如果有人偷走你的食物或伴侣,你必须给对方一个教训,否则他会再次欺负你,部落里其他人也可能会效仿。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愤而反抗,即使打不过对方,也传达出这样一种讯息:不尊重你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给你带来回报。

而在现代社会,例如在公路上,你想要报复的司机很可能是你一辈子再也见不到的人,那些围观的人也一样只有一面之缘。所以你的愤怒不会带来多大好处,相反,当你在高速公路上以时速130公里的速度追赶别人,那可要比在狩猎采集社会里的一场搏斗更容易让你命丧黄泉。所以,你也可以把这种公路愤怒视为一种虚假的感觉。

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言语间得罪了某个很少联系的朋友,为此很是苦恼。在远古的熟人社会,每个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维护每一段关系至关重要,你有5次以为得罪了对方,赶紧想方法弥补,其中4次可能是自己的错觉,只要有一次对了,这种错觉就是有价值的。而在今天,这种保护性的错觉也过时了,因为你和对方可能一年还见不到一次面,得罪与否根本无需你耿耿于怀。

再比如说,人一直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人看不起的滋味很难受。这在部落时代当然意义重大,但是在现代社会其实人家根本都不怎么在乎你是怎样的人,许多烦恼都是无中生有。

有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一位化妆师在受试者的脸上画上了逼真的“疤痕”,并且告诉他们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看看伤疤是如何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反应的。完工后,化妆师让受试者看了看镜子,然后借口说要稍作修改,悄悄地把伤疤又抹掉了。

接下来,受试者被安排与某个陌生人聊了一会儿天,同时全程对这个陌生人进行录像。会面之后,研究者问受试者:和你交谈的人有没有对你脸上的伤疤做出反应?大多数人回答说:有啊。于是研究者给受试者播放录像,受试者能够绘声绘色地指出哪一分哪一秒陌生人的一个目光转移意味着故意躲开自己脸上的伤疤。实际上,我们知道,伤疤早就不存在了,这全都是受试者的错觉。

这种毫无凭据的烦恼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你可能在公共汽车上或飞机上做了一些难堪的事情,为此烦恼了好几天,实际上一方面可能根本没人会留意到,另一方面即使周围的人留意到了,也不会对你产生任何长期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环境已经和远古的自然环境有很大不同,这让我们的感觉更不可靠。一些曾经产生过价值的感觉现在反而可能降低一个人的预期寿命,比如暴饮暴食、睚眦必报、杞人忧天。

6、过分强调活在当下其实是对正念冥想的潜在价值的某种忽视,在某种意义上会误导你对于佛学的理解。佛学经典《冥想的四个基础》并没有提到什么”活在当下“,全文甚至都没有提到“当下”这个词。尽管体验当下确实是正念冥想固有的一部分,但它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正念冥想的真正目标是“觉悟”。

佛学所谓的觉悟,是指完全摆脱人们容易遭受的双重错觉:一种是内心的错觉,一种是外在的错觉。

7、佛陀也曾用类似CEO的比喻来论述“自我”这个概念,这发生在另外一次辩论中。当时有人质疑佛陀关于“无我”的说法,声称五蕴也就是身体、感觉、思想、行为以及意识都是自我的一部分。佛陀打了一个比方来捍卫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神圣的国王在自己管辖的领土内,会不会行使权力去处决那些该死之人,惩罚那些该罚之人、驱逐那些该逐之人?对方说:当然会这么做。

佛陀接着说:当你说肉体是我的一部分时,你是否能够对它行驶国王一般的权力,想让自己的肉体怎么做它就怎么做。如果可以的话,你的身体怎么能够给你带来那么多痛苦?对方一下子哑口无言。佛陀用同样的逻辑论述了五蕴里的其他四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的观点是:你对于自己的肉体、知觉、情绪、思想等等并没有完全的控制权。如果你认为在你的头脑里面有某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或者CEO,那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8、这是心理学家几乎一致同意的一个研究结论:意识自我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行政机关。它的控制权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那如果意识自我没有控制权,哪里拥有控制权呢?答案可能是:哪都没有。我们越了解大脑,就越是发现它像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玩家组成的,玩家之间时而竞争时而合作。换言之,你的大脑就像一片丛林,而你的意识自我并非丛林之王。

裂脑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意识自我有能力使自己误以为是它自己在发号施令。这种情况对于正常人也是一样的。

在一项被广泛引用的实验中,心理学家要求顾客评价四对袜子,选出最好的一对。结果表明,人们有强烈的倾向选择最右边的袜子,当问到原因时,这些人不会说:因为它放在最右边,而是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比如面料、手感等等。实际上,这四对袜子是一模一样的。

9、记忆的工作方式对我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除非特别痛苦的经历,一般来说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记住那些有关自己的积极经历,忘掉消极经历,而对于别人身上发生的积极或消极的经历,你的记忆不会表现出这种倾向性。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向某人讲述一段经历时,讲述本身就会改变我们的记忆。你会在讲述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忽略对你不利的事实,夸大有利于你的内容,然后讲什么自己就基本信什么。因为得你自己先信了,才更有可能说服别人相信。

10、在关于“我”这个问题上,我们至少有两种错觉。一个是关于意识自我的本质,我们以为它像总统,实际上它可能只是外交部发言人;另一个则关于我们的能力和道德,我们以为自己是武林高手和道德模范,其实只是街头混混和市井庸人。

11、在进化心理学领域,一个逐渐获得共识的答案是:我们的思维是“模块化的”。根据这一观点,我们的大脑是由许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都能够对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做出反应——这些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你的行为。而且,模块之间的绝大多数互动你是意识不到的。

12、“无我”对应的英文单词是“not-self”(非我),不是“no-self”(没有我),佛陀可能并没有完全否定自我的存在,他只是想表达说去除了五蕴之后剩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我,或者与其他四蕴解除了依附之后的意识才是自我,当然这种看法也只是赖特的一家之言。

13、我们前面说过,大脑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那么是什么决定哪只狗获胜呢?默认模式网络如何决定在某个时刻把某种思想推进意识呢?就赖特的认识,最佳的答案就是感觉。同一时刻你的大脑会产生好几个想法,其中感觉最为强烈的想法就会进入意识。形象点说,感觉就像火车的燃料,携带最多燃料的火车会挤开其他火车进入意识的车站。

大脑的各个模块制造出各种想法,而感觉相当于给每个想法在自然选择意义上的重要性贴上标签,重要性高的就会进入意识的领域,而意识又会不假思索地与该想法建立依附关系。

14、大脑的模块论认为,人的大脑大体可以分为七个模块,它们的功能分别是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社会认同、关爱亲属、社会地位以及避免疾病,大脑基本就是由这七个模块轮流坐庄,每个模块都可以暂时接管大脑;

每个模块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所以不要拿物理隔间、瑞士军刀、手机app以及公司组织结构等来进行比喻;

正念冥想对于想法的观察符合大脑的模块论,一方面默认模式网络状态下产生的想法往往和七个模块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想法是自己冒出来的,然后再将意识裹挟走,并不是意识自己酝酿出这些想法;

15、感觉是最初的动力。自然选择用好与坏这两大类感觉帮助动物趋利避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是理性并不是要用来取代感觉,而是作为感觉的顾问。所以,在进化的过程中,虽然感觉的顾问越来越复杂精致,但是感觉还是握有最终的话事权。

感觉告诉理性要想些什么,然后在收集了理性提供的意见后,感觉告诉我们如何行动。

16、理性并没有办法直接反击一种感觉,它只能通过强化另外一种感觉来反击第一种感觉。比如你很想吃掉眼前的巧克力,那种丝滑的感觉太诱人了,但是你回想起自己刚刚读到的一篇关于高血糖食品的危害的文章,因此涌起一阵负罪感,这让你刚刚伸到一半的手又缩回去了。

也就是说,前额皮质并不是一种司令部一般的模块,它没有能力驯服我们放荡不羁的感情,把我们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前额皮质拥有的理性能力本身就是被感觉所控制的。

自然选择一方面让我们沉迷于巧克力这样的甜食,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想要过一种健康长寿的生活。自控的挣扎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就是这两种价值观和与之相关的感觉之间的冲突。如果理性在其中发挥作用,它也只是作为这些价值观的一个代理。我们对于长寿的渴望促使理性关注甜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对于巧克力的抗拒。

在你的头脑中有某些模块很有动力去吃高热量的食物,这些系统有特定的动机、信仰以及代理,你的头脑里还有其他模块有动力保持长期健康,最后,那些专注于长期健康的模块抑制了由关注短期快乐的模块所推动的行为。没有哪一种模块比另一种更理性,它们只是有不同的目标,而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一个比另一个更强。

 当你伸手去拿巧克力的时候,关注长期健康的模块可能会产生一种负罪感,当你把手缩回来的时候,你则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关注短期快乐的模块也会在这一伸一缩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感觉。

17、正念自控法则很微妙,它就像你允许老鼠跑过来摁开关,但是却不会有任何食物掉出来,因为你只是接纳和观察吸烟的冲动,却不会动手去掏烟盒。老鼠摁了多次都无功而返,它也就失去了接近储藏柜的兴趣,同理,相应的模块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得到什么正强化,因为你切断了冲动和奖励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冲动一次次地卖力表现却得不到满足时,它们也就渐渐消停了。

正念自控法的原理就在于切断我们对于某些模块的正反馈,或者说阻断某些特定的冲动和奖励之间的关系,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戒除吸烟等坏习惯。

18、当我们去尝试理解外在世界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的理解,而是在构造。因为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和世界有太多的直接接触,大脑只能基于一些间接证据建构起对于世界的理解,比如这个世界是三维的,但是我们的眼睛收集到的只是二维的数据,也就是投射在我们眼球表面的光点。为了让我们的头脑“看”到一个三维的世界(这里的看要加双引号),我们的头脑要根据某些算法把二维的数据还原成三维的世界。

19、除了感觉,本质还与另外一个东西交织在一起,那就是故事。我们听说的故事,以及我们讲给自己听的故事,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并由此塑造我们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的本质。如果一个卷尺背后是一段关于肯尼迪的故事,那就意味着一种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本质。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鉴赏家品尝了一批葡萄酒,其中40人认为某种贴着漂亮标签的波尔多红酒值得品尝,只有12人认为它和另外一种没贴标签的酒味道差不多,而其实两种瓶子装的是一样的酒。标签就是故事,它让鉴赏家产生了不同的感觉。

佛学所追求的,则是一种更深刻、更真实的快乐,一种在品尝红酒时不受标签影响的快乐。

20、实验者给了人们几种不同的酒,标签上写了不同的价格。但其中90美元一瓶和10美元一瓶的酒实际上是同一种葡萄酒。不出所料,人们更喜欢90美元的那瓶。科学家在人们品酒的时候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当人们喝了90美元一瓶的酒时,他们的大脑内侧眶额叶皮质比喝10美元的酒时更加活跃。内侧眶额叶皮质的活动与各种各样的快乐有关——不仅是味觉,还有香味和音乐。这个实验表明大脑中的一部分会受到你所听到的故事的影响。90美元的故事比10美元的故事让这一部分更加兴奋。

21、“归因”一词指的是人们倾向于用“性格”因素或者用“情境”因素来解释某种行为,在刚才的例子里,这个需要解释的行为就是出手帮忙,如果你认为某个人不帮忙的原因他品德不佳,那就是归因于性格因素,如果原因是他赶时间,那就是归因于情境因素。我们的错误在于往往高估了性格的作用,低估了情境的作用。换言之,我们因为偏好本质而产生偏见。

22、比丘菩提没那么认同这一说法了,他说:如果一个人从字面上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可能会认为,佛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完全没有感情或情感单调的机器人。

说到这里,比丘菩提自己都大笑了起来,他继续说:正如我母亲常说的,在我看来,一个觉悟的佛教徒和一颗蔬菜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你成为佛教徒的原因就是想变为一颗蔬菜吗?

玩笑过后,比丘菩提认真地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随着一个人持续地修炼佛法,它丰富了情感生活,使一个人在情感上变得更加灵敏,更加快乐。一个人可以用更自由、更快乐的方式来回应世界上的事物。

23、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包含了大量我们无法察觉的加工,通常是围绕原始的感官数据建立一套理论,然后把这套理论当成事物的本质;

本质不是事物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额外添加上去的、带有明显情感元素的东西,比如所谓的“噪音”、“杂草”,本质并不存在于人的知觉之外,这是赖特对于“空”的理解;

人类是与生俱来的自动化的评估者,在潜意识层面就会给每一个名词配上一个形容词,而那些不引发任何情感反应的东西往往是因为与基因延续相关性很低,所以根本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本质与感觉以及故事紧密交织到一起,故事影响了我们对其的感觉,并由此塑造了我们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的本质,因此我们会觉得一瓶贴了标签的红酒比没贴标签的好喝,价格贵的比价格便宜的美味,即使实际上它们是同一种酒;

对人进行评估时,我们也过于看重本质,因此产生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高估性格的作用,低估情境的作用;

冥想可以去除我们习惯性地给人和事物赋予的本质,但它既不会减少我们对家人的爱,也不会使我们变成一个体会不到快乐的人,反而能够以更自由、更快乐的方式来回应世界上的事物。

24、我们必须放弃这样的假设,那就是人类看待事物的方式比其他动物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加正确。

例如:我们觉得蛇是坏的,但是蛇的同类会觉得它是好的。我们觉得腐烂的水果是坏的,但是寄生虫觉得它是好的;我们觉得散发恶臭的沼泽是坏的,但是蚊子觉得它是好的。

我们所有好和坏的观念,我们所有的感觉——恐惧、渴望、爱等等——都是人类这个物种的进化历史的产物。

你对毒蛇的厌恶当然没有问题,这能帮助你幸免于难。但假如你的目标不是活得尽可能的长,而是想从一个更客观、更超然、更真实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星球上的生命,那么你就得暂时撇开人对蛇的恐惧和蛇对同类的喜爱,你就得从人与蚊子之外的视角看待沼泽,从人与寄生虫之外的视角看待腐烂的水果。换言之,你得具备一种宇宙视角。

从宇宙的视角来看,没有哪个物种、哪个个体的幸福比其他物种、其他个体的幸福更重要。因此,佛学的一个精神就是尊重所有生命,对妖魔化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行为保持怀疑态度。

自然选择创造了有知觉的生命,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没有知觉的话,佛学追求的极乐、觉悟、涅槃通通不可能。知觉赋予了生命以意义。如果没有任何有知觉的生命存在,佛学所强调的尊重所有生命的观念也就毫无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学和自然选择是站在同一阵营的,也就是认同有知觉的生命是一件好事。不过,自然选择创造的生命尤其是人类有着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在过去问题还不是太大,但是我们已经走到了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持续繁荣。

赖特真正的想法是,通过培养冷静、清晰的头脑以及相应的智慧,来给未来的世界增加一些保障。一方面,这样的头脑可以防止我们对威胁反应过度,从而避免加剧冲突的恶性循环。冷静、清晰的头脑也能帮助我们冷静地评估什么是威胁,例如,什么类型的事情鼓励人们参与暴力,什么事情阻止他们这样做。我们不需要爱我们的敌人,但清楚地了解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清晰的头脑并不一定会突然遍布整个世界,但即使是孤立的镇定和智慧也能起到作用,并为其扩张做好准备。就像个人在觉悟中取得的进步一样,全球性的觉悟也可以是渐进的,并且通过承担责任而获得发展势头。长远来看,这可能是一场人类意识的革命,也许可以称为元认知革命。这才是赖特写作此书的宏大抱负。



万维钢曾在《日课》中解读此书,在简书上搜了一下,这位朋友摘录的版本好清晰,转录过来,以便日后一同查阅。

尚汐见宥——用科学的视角解读佛学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复盘笔记

背景

2017年8月份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目前国内暂无中文版本,我查了亚马逊上只有英文原著),作者罗伯特.赖特(科学作者、进化心理学学者),曾出版《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和《道德动物:我们为什么如此》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把亚洲佛教中“超自然”因素全部去掉,没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神通这些内容,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论。不故弄玄虚,用尽可能简单明白的语言,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尝试解释佛学的概念和观点。

什么是“苦”

苦在佛教教义里是“苦集灭道”中的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比较为众人所知的便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本书中提到,从“苦”的巴利语dukkha也可以被翻译成“不满足”。(今天传承佛经的语言只有巴利语、汉语和藏语)赖特基于进化心理学找到了对应的解释,进化心理学基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人既然是进化的产物,进化必然给我们的心理打上烙印,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那大部分的决定都取决于自然选择。

而自然选择常常通过思想建设的方式把快乐当做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除此之外,人的各种情绪也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而这些编码也会出错,比如环境变了而编码没变,再比如“假阳性”。

这些错误的编码让我们产生种种情绪错觉,也就是俗称的“瞎担心”,所以人生充满了苦,快乐和烦恼大多都是虚幻的,空的。

“无我”的实验

无我是五蕴的共相之一,"任何生命的身、心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著,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也就是常说的轮回,这中间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只有你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所以"无常、苦、无我"是五蕴的共相。

本书从脑科学的一个研究实验出发,为了治疗某些大脑疾病,医生把病人左右脑的连接管道切开,我们知道,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如果只让病人左眼看一张写有“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字样的纸条,那位病人看到后就会站起来照做。

但这时候,只有右脑知道这个指令,左脑并不知道,而恰恰负责语言区域的是左脑,在他往外走的时你问他为什么要出去走,负责回答并且没有看见字条的左脑,这个时候,就会现场编造一个答案,比如“我要去拿可乐喝”,并且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到外面走走的决定。

所以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而是决定已经做出,意识来给决定找一个理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是进化给我们设置的功能,这样以便于让我们内心自洽,自己跟自己和睦相处。所以大脑爱做的事情是先欺骗自己,再欺骗世界,由此说来,自我是一个幻觉。

“无常”的脑科学

《五蕴皆空经》推理出:我们的身体、情感和认知都不是自我,五蕴中的每一个蕴(色、受、想、行、识)都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不是“恒定”的,是“无常”的东西。而认知科学提出的“模块说”,给佛陀说的“无常”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人并内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在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

进化心理学家提出自然选择给人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

自我保护——求偶模块——保住配偶(这个模块一旦开启,人的注意力就不是在异性身上,而是在潜在竞争对手上)——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保护自己孩子和父母、兄弟姐妹等基因关联的人)——社会地位——避免疾病

我们大脑的决策权,基本上就被这些模块轮流掌握。而感情,则是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每个模块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

而佛学的理念之一,便是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也就是开启你的元认知能力,不被情绪“劫持”。

冥想

大致分为三个派别的冥想

禅宗:思考一些公案,再配上语言上的“机锋”,然后来个顿悟——适合诗人

藏传佛教:想象一些视觉意向——适合艺术家

内观:追求“正念”,适合心理学家

本书作者赖特练习的是“内观”,要求你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儿,就好像心理学家在分析自己一样。

目的:大部分人冥想,可能是为了休息,又或者是陶冶下情操,而内观冥想的目标,则是为了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

方法:   静坐  ——  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  一心一意只专注呼吸

我自己正在尝试,但就目前我的实践来看,很难,非常难。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处于随机漫步状态,各种想法和情绪就会不断冒出来,我们其实很享受这种状态,而专注呼吸恰恰是练习不让自己进入这个默认模式网络,不能任凭你的思想信马由缰。练习这个专注的功夫,就是练习你“停留注意力”的能力,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点上,排除任何额外的思想,你才能不被各种情感和思想困扰,不受大脑模块的控制,获得自由。

据说,长时间的专注之后,会获得一种非常深入的平静,有一种巨大的喜悦感。

佛学有个说法“八正道”,其中的第七叫“正念”,第八叫“正定”。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以后是正念,即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上。

之前看到一个小文,小沙弥问师傅,修行前后有啥区别,师傅回答说,修行前,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劈柴,修行之后,吃饭时就只想着吃饭,睡觉时就只是睡觉。正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专注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你能够不受强烈情感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

更高的层次:能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全部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想其他。

到达第一个层次,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情绪。达到第二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当下的思考。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打扰和控制你。用佛学的话,就是你逐渐脱离“苦”,接近“涅槃”。

四个矛盾

1、“无为”和“成功”:你越是想做到“无为”,就反而越不是“无为”,你放松不去想它,反而能做到“无为”。冥想中,你越是想要专注,越难做到专注,你不刻意追求成功,反而能达到成功。

2、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

3、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但你选择接受事实,你反而能跟它保持距离不受影响。你越要把它推开,它反而离你越近,当你接受它时,它反而控制不了你。

4、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控制。

正念自控法

最好的自控方法便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布鲁尔的四部法(以戒烟为例):

1、识别感情。当你想吸烟的时候,你要意识到,想吸烟是一个感情。

2、接受这个感情。不要把感情推开,不要对抗,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3、观摩研究这个感情。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强?是我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4、分离。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冥想,就是在练习任凭各种感情在眼前过,但是不参与。

意志力的方法是“对抗”,正念的方法是“化解”。

“如果一个人想用两小时完成工作,可由于管不住自己不知不觉玩手机浪费了一小时,那他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自己感情的奴隶。”

想干什么就能让自己真的干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取自《默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单说色即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是事物的本质。

本书理解的色,便是人们看到一个事物时根据自身经历所赋予事物的一个特殊内涵,而这个特殊内涵就是你对事物的一种感情,可以是喜欢,可以是厌恶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内涵”是主观的,会受到故事影响,无感则无视。

所以,我们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而空,就是降低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情。

据修行者说,当你认识到空时,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会比以前看到的更为真实;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当我们不去评判,不去贴标签,放下自己的“色”,才能看到,体察到更真实更丰富的内容。

我更为喜欢万维钢老师的这句话:“经常有人说佛学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据说,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涅槃与超越自然选择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而本书的涅槃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带着感情色彩去看万事万物,是自然选择给我们大脑的设定。凡是看上去对传播自身基因有利的,就贪,反过来就是坏的,就嗔。而佛法就是超越自然选择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自然选择不一定都是对的,随着环境的变化,那些经过几千万年训化在骨子里自然选择的本能反应,并不会在如今这个时代彻底消失。

而跳出自然选择,采用上帝视角重新审视时,你会发现,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吧。

(以上内容,提炼于万维钢《日课》专栏)

作者:尚汐见宥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d2d45afad7a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16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0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95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8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3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42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49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7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0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40评论 2 31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2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64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5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7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2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