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的七夕,重重心事有谁知?
文|筠心
“我们宫里头年轻的女人把七月七看成是女儿节,也暗暗的看成是夫妻节。女孩儿有甚么不可告人的心事,到夜晚在籐箩架下,葡萄园里喁喁地对着天河倾吐着自己的心愿。”《宫女谈往录》里的老宫女何荣儿,有些伤感地开始述说七夕节……
• 1
众所周知,颐和园是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颐养天年,修建的皇家园林,属于行宫。一般过了端午节,慈禧便收拾行装,浩浩荡荡的一队人马,前往颐和园。直到万寿节,阴历十月初十,慈禧生日前后才返回紫禁城。所以,七夕就在颐和园里过。
说是七月七,其实打从七月初六就忙活起来了。十来岁的一伙小太监,帮着宫女们搬来青瓷钟形深斗的水盌。在廊檐下,太阳能照到的地方,依次摆好,开始晒水。盌要一点油星不带,水要清水,一点沉淀的东西不许有。
千万莫小瞧晒水,真不是简单的活,要旨是得把水晒出一层皮,水皮上放一根针,水能把针托起来。七夕的典故,说的是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那织女又是何人?她可算是天上最巧之人,一双巧手善织,春天的朝霞,夏天的彩虹,秋天的流云,冬天的瑞雪,尽是伊的杰作。所以,在牛郎织女一年一度欢会的日子,地上的女孩子要向伊“乞巧”,以求分得一点巧。
而宫中女子的“乞巧”既是仪式,又是游戏,晒水托起针,也叫丢针看影。奴才主子共同参与,裁判便是慈禧最喜欢的四格格。慈禧跟风乾隆的奢华与风雅,除了听戏、画画、书法,对《红楼梦》也颇感兴致。长春宫那十八幅红楼壁画,即是明证。《红楼梦》里的贾母喜欢带着孙辈们,聚会行乐。慈禧依样画瓢,在颐和园里与众人风花雪月。只可惜那一大群人,除去宫女太监,以寡妇居多。
四格格就是寡妇,她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慈禧指婚,可结婚没多久便守了寡。她嘴甜手巧,做事八面玲珑,能哄慈禧开心;她又有堪比大贪官和珅,富可敌国的老爸撑腰,钱袋子充盈,打赏阔绰,因此上上下下人缘特好。既像王熙凤,又像薛宝钗的四格格,自然是“贾母”慈禧的标配,哪儿也少不了她,从春天一直忙至冬天。
• 2
通常水晒到初七的偏晌午,足以起皮。经验丰富的小太监早早用鼻尖试验——鼻子尖轻轻地挨到水面上,凉丝丝,又不沾水,还能轻微地按下一个坑,即说明皮,也就是绷劲有了。等到慈禧用过午膳,漱完口,在四格格的陪同下,遛弯至晒水处,“丢针看影”的游戏拉开帷幕。
慈禧年迈,不必亲自“乞巧”。由宫女代求织女,保佑她年老眼明,万寿无疆。具体过程如下:宫女用指甲掂起一根绣针,秉气凝神地将其置于水面,针南北向,尖向北,孔朝南,要让太阳光从针孔中射过去,这叫红日穿窗。而卧在水底的针影,顶端有个小小的白点,那是针孔里漏下来的阳光。整个画面,不能有一丝丝偏差。万一针孔侧了,效果不佳,岂不败兴!所以,唯有事先操练又操练。
接着,众人一哄而上丢针时,气氛则要轻松愉悦得多。有的针影像个梭,证明能织布;针影一头粗一头细,那是砧杵,说明洗衣服干净,是个利索人;也有就是个针影,那是能扎会绣;像枝笔的,是让你描龙画凤;像棒槌的,是织女嫌你笨;最后,针没放平,沉到水底,那就是与织女无缘。
只有在七夕,这样属于女孩儿的节日里,大家才能在慈禧面前,叽叽喳喳地玩乐。慈禧呢,也乐得笑眯眯,摆出一副慈祥的模样。而晚上的穿针赛,更是七夕的重头戏,没有比这事儿更使女孩子们兴奋的了。
• 3
穿针赛的地点在谐趣园,也是慈禧晚饭后,休憩游乐之处。这儿四面是曲廊水榭,正中一池清水,荷花亭亭绽放。微风徐来,菡萏之香满园。四格格将慈禧安置于椅上,两名宫女在旁轻轻地搧扇,脚下一炉藏香袅袅。天渐渐暗下来,上弦月悬挂在西南角上。亭子外,游廊上,人越来越多,有参赛的,有观赛的。
四格格依旧是裁判,比赛规则是:在昏昏的月色下,凭着感觉,穿二十个针,每十个一组套在竹籖子上,竹籖子的头上还要用带子打上蝴蝶结,以免针掉下来。完工后,交四格格检验。把针穿齐者,会获得重赏。
赛完,照例是赏瓜,让大家过个欢快的晚上。散会后,与最知心的姐妹,结伴来到籐箩架下,葡萄园里,凡是月影儿能筛下的地方,用一盆净水占卜自个的运气。在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谁要是能从盆里看见喜鹊的身影,她便能走喜运。特别是那些年龄渐大的宫女,那种痴心更甚。因此,一直熬到东方现出鱼肚白。
《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好歹能一年一聚,留着念想,存着希冀。可是,宫女们呢?一年又一年,青春渐逝,喜鹊啊,喜鹊,你何时临门报喜?
其实,宫里的七夕,不眠之人又何止宫女!同治帝的遗孀们、隆裕皇后、瑾妃、四格格……甚至慈禧老佛爷。热闹与寂寞交织着,一钩冷月见证了宫中悲喜。
结语:前几天回到荷兰家中,后院的葡萄架已不负重荷,沉甸甸的果实满目。暑假回国,钥匙放在邻居家,拜托他们得闲帮忙给花草浇水。说来也奇,荷兰今年夏天超热,且干旱,甚至三周无一滴雨水。葡萄差点干死,好不容易给抢救活了。过两日,便是七夕,葡萄架下,又可聆听织女的哭声。至于己身,虽背井离乡,毕竟夫妻团圆,岂非幸事乎?
(图片系姜国芳紫禁城系列油画,来自网络。)
作者:筠心,喜欢读旧书的70后,从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国,美篇签约作者。
【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