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学的起源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希望通过调整,可以达到四个宏观经济目标——
1、消除经济周期。实现生产、就业、财富的稳步增长,波动变化越小越好,未来的变化越稳定、越能够预测越好。
2、实现低通胀率。通货膨胀率越平稳越好,越低越好,最好为零。
3、实现高就业率。人人都有工作做,想要工作就能找到工作,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都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会被长期闲置,不会被浪费。
4、实现生产力的高速增长、GDP的高速增长。
这里解释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国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并实现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本国企业在本国内投资带来的产出,以及由外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所带来的产出。
还有一个相对的概念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由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并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它仅包括本国国民(企业和个人)在本国和外国投资带来的产出,并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投资带来的产出。
这两个都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
我们来看下这四个目标,没有波动、低通货膨胀、高就业率、高经济增长率,都是好事,它们能同时实现吗?
不管怎样,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学家们为了达到这四个目标,进行学术讨论和政策实践而逐渐形成的。
二、宏观上,政府有哪些手段?
如何实现呢?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动用经济体中最强大的力量——政府。政府能做什么呢?政府基本上能做两件事情。
1、采取货币政策
所谓的货币政策,指的是政府通过调节货币流通量,来调节经济发展。大白话就是——用钱调节经济。
那各国政府,是怎样调节货币流通量的呢?
1)控制基础货币发行量
2)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3)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债券
4)调节贴现率
你看,前三个我们是不是在上文都已经讲过啦?那我们就以美国为例重点说下贴现率吧。
你已经知道啦,联邦储备局是美国的央行,也就是银行的银行,它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后盾,也是所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
如果银行之间出现了流动性困难,也就是短期的缺钱。你还记得吗?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真实的货币量跟市场上、账面上体现的货币总量不相符,如果人人都去提款的话,那真实的钱是不够的,这就是流动性困难。
这时,中央银行就需要帮助商业银行,应付流动性不足的困难。所以,联邦储备局承诺,商业银行可以得到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
当然,这个利率也不会比市场利率低很多,毕竟,太低了,商业银行就可能故意向联邦储备局借钱再贷出去赚钱。
而事实上,商业银行很少向联邦储备局借钱,他们之间互相帮忙就几乎能够解决95%以上的困难,所以,联邦储备局向商业银行所许诺的这个借款服务,以及它所提供的稍微优惠一点的贴现率,实际上只有象征的意义。
那为什么它的影响这么大呢?那是因为联邦储备局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做大量的研究,它总是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
而其他的经济组织,他们做的研究往往没有联邦储备局做得深入、准确、及时,所以他们是盯着联邦储备局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比较省事。
但不管怎么样,联邦储备局先做出了关于贴现率的升降决定,而其他的金融机构跟随。所以,贴现率反映了市场利率变化的走向和幅度。
2、采取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说,在经济不景气时、在总需求下降时,在人们没有信心、不愿意花钱时,政府主动替人们花钱;在雇主不愿意雇人时,政府成为最大的雇主,雇人来修建一些工程;在私人不愿意投资一些项目时,政府主动地去投资一些项目。
货币政策,讲的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而财政政策讲的是在不改变货币总量的情况下,政府怎么通过税收,怎么把这钱花出去,进行调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