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84
今日启发:
Elton:
第六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一)
第一节 摄关时期从汉风到和风文化
向摄关政治体制过渡
8世纪后半叶,桓武天皇于延历十三年(794)迁都平安京,至1192年镰仓幕府名副其实的建立,史称平安时代(794-1192)。桓武天皇在班田农民的持续斗争下,着手改革,使班田农民的徭役有所减轻,还修改贱民制等,采取了一些逐步废除农奴制度的措施。同时,修改律令政治制度,制定“格式”。然而,平安时代初期仍维持约一个世纪的天皇律令制,由于构建其基础的班田严重不足,只发给男子,且班年由原初所定的6年1班,改为12年1班。在律令制和班田制走向崩溃的过程中,贵族势力大增,最后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势力,通过垄断庄园,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基础,同时运用与皇室联姻的手段,占据了摄政、关白的高位,这发生在9世纪后半期至11世纪前半期的平安时代中期,史称“摄关政治时代”。具体来说,摄关政治体制的形成,基本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律令政治体制到摄关政治体制的过渡时期,又称延喜·天历之治时期(901-956)。这时期,历经醍醐、朱雀、村上三代大皇,主要是在醍酬、村上两代天皇的治世时期,欲图振兴律令政治,不置摄关,守住天皇亲政的形式。9世纪前半叶平安时代前期,嗟峨天皇于弘仁十年(819)率先制定《弘仁格式》,其后清和天皇于贞观十一年(869)制定《贞观格式》,以及醍醐天皇于延喜五年(905)至七年(907),先后敕令藤原时平、纪长谷雄等对《弘仁格式》《贞观格式》进行修订,制定了《延喜格》《延喜式》,前者已佚,后者由村上天皇继续修订,作为平安时代中期律令实施细则的集大成,然而一时难以实施。这期间,于贞观八年(866)发生应天门之乱后,藤原良房晋升大纳言,于天安二年(858)开始摄政,元庆四年(880)由藤原基经任关白。实际上,藤原氏族夺取了天皇实权,奠定了以藤原氏族为代表的皇室外戚掌握政治实权的基础,开始向摄关政治体制过渡。
图片
摄关政治全盛期
第二时期,正式确立摄关政治体制的时期。村上天皇于康保四年(967)驾崩,作为律令实施细则的《延喜式》经历了40年后,由继任的冷泉天皇开始实施,冷泉天皇患疯癫病,失去正常心态。当时政情和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藤原实赖担任关白太政大臣,他于安和二年(969)根据源满仲的告密,以对立面左大臣源高明图谋废立天皇之罪,迫使其下台,成功地排斥其他氏族,独揽朝纲。藤原氏族以这次“安和之变”为转折,结束了与其他氏族的长期斗争,转而围绕皇室外戚的地位问题进行内部的争斗。比如,藤原兼通和兼家兄弟之争。其后经历四代天皇、七代摄政关白,不断地交替、浮沉,逐渐加深对摄关政治的理解,从此正式确立了摄关政治的体制。
第三时期,是摄关政治的全盛期,也是藤原氏盛时的氏长者、廷臣藤原道长最荣华的时期。藤原道长将四个女儿送入宫中,为后、为妃——长女彰子成为一条天皇的皇后,生下后一条、后朱雀两天皇,次女妍子成为三条天皇的皇后,三女威子成为后一条天皇的皇后,四女嬉子成为后朱雀东宫的妃子,开一家“三后一妃”的空前绝后的荣华。藤原道长还营造了著名的法成寺。于是,藤原道长左右国政,时间长达30多年,形成了藤原氏贵族“摄关政治”的极盛时期。于其三女威子立后的当日,藤原道长满怀豪情地作歌一首云:“此世即我世,如月满无缺。”摄关政治进入了全盛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