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德育工作背后的心灵关爱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广泛的阅读,老师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在我看来,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它更包括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本次的班主任专业成长专题德育沙龙活动,确实让我们这些年轻班主任受益匪浅,各位前辈经典案例的分享,和学生斗智斗勇的“搏斗”经历,让我感觉好像在读福尔摩斯一般,不到最后一刻,永远猜不到结局会怎样。现将各位前辈的智慧结晶做一下总结,分享给各位。
悉心陪伴阵阵春风终化雨 助力成长默默润物却无声
很多老师在谈及德育工作的时候,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现在高中生,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日益严重,包括一些知名高校也会出现学生跳楼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背后,透露给了我们这些德育工作者哪些信息呢?
张建军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当年的一个学生,因为情绪有点不正常,被送往医院检查,医院的“心理学专家”简单询问几句,和孩子聊了一会,便给孩子下达了抑郁症的判决书。这名学生在得知这种情况之后,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但是张老师是很了解这个学生的,耐心的和他谈心,开导他。最终陪他来到医院重新检查,结果这名学生仅仅是有一点焦虑。
有些时候,我们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处理的方式不同,他们的人生也会变得不同。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那样会折断孩子腾飞的翅膀。
我曾经看到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的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她以为一会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妈妈之前没有查出来自己的身体存在着这样的引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着。她不能从这个阴影里面走出来,她永远记得妈妈是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她一直回避,回避尽管她的牙很痛她也从来都不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痛折磨的实在受不了了,家人就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医生准备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了。
当时伦敦的报纸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吉姆是被一个四十多年来的念头给杀死的”。
心理暗示的力量,可以把一个遗憾放大到无穷大,他可以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个阴影,进而影响他们的生命质量。
不过,孩子的心理真的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发现那些存在于学生意识中一些心理问题的萌芽,悉心陪伴,耐心守候,让学生信任自己,在彼此的沟通中,实现师生共情,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年,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刚醒便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我觉得丢掉又不好,于是就抓来吃了。”孔子听完之后,很惭愧也很感慨,便留下了一段经典名言“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真正的了解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孩子,他们笑容背后是否藏着无奈,泪水背后是否藏着无助,真的需要班主任的火眼金睛去分辨。孩子一些简单的举动,可能都会暴露出一个孩子存在的问题。
让我感慨的是楚天舒老师的细心。他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每天喜欢咬指甲,有时甚至弄得手指流血。楚老师了解这个学生的性格,担心他可能会有抑郁症,于是让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最后也证实了楚老师判断的正确性。因为患抑郁症的人没有痛感,常通过咬指甲、自残的方式寻找存在感。
了解学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陈溪老师曾经说过,“和学生谈话要让孩子从心底里认同你,让孩子在谈话后笑着离开,觉得你是他的贵人而不是他的仇人”。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来了解学生,虽然我们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硕果飘香勿忘昔人栽培意,大树参天常念今人灌溉恩
部分老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这样的孩子,家长怀上二胎之后,自己因为或多或少的担心或者不理解,选择种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家长,一年不回家的、发短信恐吓的、甚至有的孩子选择让母亲选择流产的方式来对抗。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就是德育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的问题。
确实,二胎政策的开放,让很多家庭迎来了新的成员,喜悦的背后衍生出来的就是家庭结构变化之后随之而来的矛盾激化。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未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加之孩子内心随之而来的强烈的失落感,导致了这些矛盾如山洪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李典芳班级一名学生的处理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他联系了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其次,拿自己小孩的照片给她看,让他感受孩子的可爱,把自己的小孩带给他看,让她切身感受有个弟弟妹妹生活的美好;最后,坦诚相待,告知孩子弟弟或妹妹的出生确实会让父母对你的关爱减少,但是亲情是永远不会变淡的。千言万语的苦口婆心,不如让她切身感受。所以说,有时候身教大于言传。
庄子在《德充符》中,记载了当时和孔子齐名的著名教育家王骀。他的教育方式和别人不同,文中记载他的教育模式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在他这里学习,确实会收获满满,所谓的不言之教,就是身教,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这样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另一方面在我看来,学生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是思想意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弟子规里面说过“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而论语当中也有类似的言语,孝文化,是贯穿中华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育的“教”字,拆开就是“孝”和“文”,不孝不教。一个人如果都不懂的孝的话,不践行孝义的话,那就不要去学习文化了。
孝在我看来,不是简简单单的说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也不是学校布置的作业“给父母洗脚”。它需要发自内心的敬意。孔子的学生子游想老师请假何为孝,孔子是这样回答的“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这份孝又有多厚重呢?
每当小天使要下凡经历一些世事的时候,内心都充满了不安,这个时候上帝总会安慰他说,“不要怕,临别的时候,我送给你两句咒语,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喊出这两句咒语,就会有人来帮助你解决困难,这两句咒语就是“爸爸”和“妈妈”,这样的无私关爱,难道我们不应该全力报答吗?
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身上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教书育人,育人在前,教书在后。
后记·沙龙之后的感悟
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的。
然后觉得这样的三个终极问题,冥思苦想,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后来有一天他很苦闷,他就微服私访,自己就下去逛去了,走到底下很偏远的地方,结果就投宿到了一个陌生的老汉家,一敲门就说你进来吧,他就进去了。
到了半夜他忽然被一阵喧闹声吵醒了,然后就发现有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这个老头就像收留他一样也淡淡地说,那个人就说后面有人追我,老头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就给他藏起来了。这国王吓得不敢睡觉,一会儿就看见追兵来了,追兵就问有没有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那些人闹闹就跑了,然后那个人洗净了血迹,感恩戴德地也就走了,老头关上门继续睡觉,安安然然,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而这个时候国王还在彻夜难眠,辗转反侧。
第二天国王就惴惴不安地问他说,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头淡淡地跟他说,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重要的那个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那个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要去做的事;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这次研讨会之后,困扰我的这三个哲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身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工作期间最重要的人,就是眼前需要你帮助的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学生面临的困惑,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面对问题一点不能拖延。班主任这条路,我还在摸索,前辈的管理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感悟。“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回首脚下这一方土壤,愿永远初心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