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慎言 (之二)
合上《论语》书,突然发现孔老夫子老爱给我们出难题。
他老人家一会说“述而不作”,一会儿又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过了一会儿,则又说“予欲无言”。真让人费解。
老人家到底是说,还是不说;是“言”还是“不言”?作为一个从30岁就开始创立私人学校的“校长”兼“讲师”的人,作为一个有3000弟子的人,肯定没少说,不然也就没有《论语》了。
翻开《论语》,我们发现在不到500章的《论语》一书中,“言”字出现在了72章,最少出现了120次。这比“仁”(104次)、“君子”(107次)都要多,这说明老人家还是再“言”。
《论语》开篇第3章,孔老夫子就讲“言”,警告大家不能“巧言令色”;在《论语》全书最后结尾处,又引用夫子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言”之重要。有人说,一个人用三年学会了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也足以说明说话的重要性。
前面,我们讲了老人家最讨厌的就是“巧言令色”之人,认为“巧言乱德”,“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他还讨厌“其言之不怍”之人,认为大言不惭之人难成大事,他还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那么,老人家都“言”什么?如何“言”呢?
首先是,“言中伦”,君子的言语要合乎道理,符合道义。要“言而有信”,与朋友相处和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要“言忠信”,一个人说话要忠信,做事要笃敬,即使是到了不通教化的荒蛮地区也能行得通。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守信不移,做事果断必行,这也是像石头一样坚实而不知变通的,也可以认为是次一等的士了;要“言思忠”,说话时要想到忠实,这也是“君子九思”之一。
老夫子一再强调,言语要忠信。忠者,尽己之谓忠;信者,人言也,人言为信,说话一定要守信用。信者,诚也;诚者,信也。忠信,乃人立身行道之大本。言语忠信,就是很有德行;言语不忠信,就为缺德。所以,老人家告诉我们说话一定忠信为先。
那么,如何说话呢?孔老夫子告诉我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做事要敏捷周全,说话要谨慎小心;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言语上要迟钝谨慎,在做事时要敏捷麻利;还要“其言也讱”,司马牛向老师请教行仁之道,老师告诉他:“说话要迟钝”,并且把慢一点说话作为了君子为“仁”的一项标准。
孔老夫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老人家在乡里之间,是一副温和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是不太会说话的人。他在宗庙、朝廷,说话则清楚明白,只是很谨敬而已。夫子“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老人家经过君上所坐的座位时,脸色立即变得庄敬起来,脚步加快不敢怠慢,说话轻声好像力气不足一样。
那么,说话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夫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看,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听,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说,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做。这可太难了。他老人家又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不轻易出言,因为他们羞耻于自己的行为赶不上(所说出的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要以言过其行为最羞耻的事。要“畏圣人之言”,对圣人君子说过的话一定要敬畏,不然就是小人了。还有“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国家有道政治清明时,就应该正言正行;国家无道政治黑暗时,仍然应该正行但说话要卑逊小心,否者自身难保。孔老夫子还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侍奉君子时要注意有三种最容易犯的过失:不该说话时却抢着说话,叫做浮躁;该你说话了你却不说,这叫做隐瞒;不察看别人的脸色就轻易说话,这叫做不长眼,或者说就是个瞪眼瞎子。
因此,也就有了子贡的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说:夫子讲论诗书经典,我们是经常能够听得到的;可是夫子谈论性和天道,真是难有机会听得到啊。
可见,夫子是深得《金人铭》的要领,一生小心谨慎,该说的一定要说,要多说,要说明,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要后世的人也都知道,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