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代翼——一场掀起中原变革序幕的诸侯内乱
曲沃代翼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受封于曲沃的小宗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桓叔、庄伯、武公),通过长达六十七年的持久战,波及到了周王室及八个诸侯国(虢、郑、邢、荀、芮、梁、贾、董),杀死了五任国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驱逐一任(鄂侯),最终击垮并取代了盘踞在翼城(绛都)的晋国大宗,拉开了周王朝威信丧失之后礼崩乐坏的序幕。其时间之长,烈度之强在中原的所有诸侯国中也是无出其右的。
也正是因为曲沃代翼造成的惨烈后果,间接造成了晋无公族的局面,使得晋国能够摒弃公族,举贤任能,在春秋的霸业宏图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正是因为晋无公族,外姓强卿把持朝政,导致公室卑弱,无力控制局面,最终走向了被强卿所瓜分的命运。
曲沃桓叔的身世
公元前746年,春秋的纪年刚刚进入第三个十年,整个中原依旧处于一片沉寂之中,一股不安分的气息已经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在这个暴风骤雨即将来临的前夜,中原诸侯都在静静地扩充自己的实力,准备酝酿一场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历史剧变。
处在中原北鄙的晋国,刚刚失去了他们有史以来最为雄才大略的一位君主,他的名字叫做仇。他的突然去世,让所有人到感到猝不及防,惨淡而哀伤的气氛弥漫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城邑。
朝堂中的贵族们回顾着这位君主戎马倥偬的一生,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晋国才在西戎为害宗周的浩劫中得以幸免,在戎狄环伺的险恶局面中发展壮大。于是他们一致同意让这位伟大的君主以文侯的美谥入住宗庙,享受后人的祭祀。
沉浸在悲伤忧愁中的人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一场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正在等待着他们。这场危机将会给他们带来无休止的战火和杀戮,让这个已经延续了二百多年国家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最终在成河的鲜血和累累的白骨上改天换地。
掀起这场暴风骤雨的是一个叫成师的公族,他是先君穆侯的少子,文侯的弟弟,现任新君公子伯也就是晋昭侯的叔父。似乎早就有人预言了他将会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灾难,这个人叫做师服。
成师和他的哥哥文侯都是伴随着战火而降生的。六十年前(公元前805年),他的父亲穆侯跟随周王讨伐晋国西南活动的条戎和奔戎,结果大败而归,为了铭记战败的屈辱,父亲给他的哥哥取名为仇。四十五年前(公元前789年),穆侯再次征伐位于晋国以北的千亩之戎,取得了大捷,于是兴之所至,为这年刚出生的儿子命名为成师。
那个叫做师服的大夫听说之后直摇头,他说,太子的名字叫做仇,太不吉利;而公子成师的名字显得富贵,这样对国家会很不利的。果然穆侯死后(公元前785年),太子仇没有顺利继位,被自己的叔父抢去了君位,算是部分应验了师服的话。太子仇当时一定很讨厌师服,你这个乌鸦嘴。在经过了四年的流亡之后(公元前781年),太子纠结了一批支持者杀入翼城,夺回君位。
但是不管怎样,他还是很倚重自己的弟弟,毕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亲兄弟才是最靠得住的。他在位的三十五年间,成师跟着他也算是饱受了战火的洗礼和权力的历练。此时年届四十六岁的成师,已经成了一个多谋善断的老政治家了。他的侄儿,新继位的公子伯,在他眼里只是一个经过了驯养的雏鸟。
关于曲沃桓叔的年龄问题
成师出生时间的判定,主要是依赖千亩之战的时间。很多说法都采取公元前802年作为穆侯伐千亩的时间,比如史记。司马迁非常确信这个考证,因此特意强调他被封到曲沃的时候已经58岁,现在的很多百科都采用的是史记的说法。但是近年来有人考证,认为这个结论不确切。
征伐千亩一共有两次的记载,一次是在伐条戎奔戎之后三年,也就是司马迁所认为的公元前802年,但这次的千亩之战的结果却是“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并没有得到“成师”的结果。另一次则是在公元前前789年,此次千亩之战取得了胜利,而这才是成师出生的时间。也就是说,他受封到曲沃的时候是45岁,而不是58岁。
成师受封曲沃
成师的哥哥晋文侯死了,按照周礼的约定,他该开始分宗立祀了,成师对这个事情很是忧虑。一方面是因为他有着不同寻常的野心,需要占据一个险要而富庶的地方来作为根据地。另一方面公子伯对于他这样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叔叔,一直都心生忌惮,很难料到会把他封到哪里去。为了掌握主动,他抢先要求到曲沃驻守,替公室防范来自南部蛮族的侵扰。
曲沃是一个很大的军事重镇。一直以来晋国都面临着来自南部的蛮族的侵扰,他的父亲穆侯就曾经败在他们的手下。为了对付这些强悍的敌人,文侯时代一直都在加固曲沃的城防和战备器械,因此曲沃的城池面积比国都翼城的还要大。
如果掌握了这个城邑作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极佳的选择。他的这个想法和后来郑国叔段的想法不谋而合,只不过郑庄公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没有同意。晋国也同样,这样的城池自然要掌握的国君的手中,否则封臣的城池比君主的城池还要大,就会很危险。
那个四十多年前的预言家师服再次张开了他的乌鸦嘴,对新任国君说,这样不行啊,把曲沃这样的城池给了成师,会危害君主的地位的呀!你难道忘了四十年前的那场变乱了吗?
新国君(晋昭侯)却想不到什么理由拒绝自己的叔父,或者是想到了,可是却还是无力拒绝。在那个还有些贵族民主制的时代里,国君手中的权力实在有限,国家的大多数决策还要看贵族们的意愿。
而成师又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对于晋国君位早有觊觎之心。史书上说他是一个“好德”的人,很会笼络人心,在贵族中有很高的声望,“晋国之众皆附焉”。“好德”的名声既能让他更多地获得贵族的支持,但同时对他的野心也是一种羁绊。他不可能像殇叔那样直接自立为君,否则凭借“好德”而取得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驻守曲沃,等待时机。
为了达到驻守曲沃的目的,自然少不了要在贵族中间拉拉选票。其中肯定有投反对票的,比如师服这样的人,认为他取得曲沃之后,导致晋国末大于本,必然会生乱。但更多的还是没有什么太多远见的庸人,只要能看见好处,他们可不在乎谁做君主。
于是成师经过了多方面的活动,很快就以压倒性的优势票数通过了这项提案。国君只能服从众意,把曲沃这样一个比国度翼城还大的城池封给了自己的野心家叔父,成师终于得偿所愿,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大展拳脚了。被封到曲沃的成师,被人们称作是曲沃桓叔。
于是师服只能喟叹:晋之乱其在曲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