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剧《人世间》很火,写这个作品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讲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开车在美国过红绿灯,左右都没有汽车通过,他身边有个老太太也照章停下,闲着没事,他问了一下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过去?”老人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伸着脑袋看街景,如果他看到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意外,在我们这里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自己有没有危险,就可以抢时间过去,于是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有没有摄像头,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此处又没有或隐藏或暴露的摄像头,于是就“大胆”地开过去了。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梁晓声还讲到了“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也是在路口等红绿灯,左右两边都没有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骂:“都走了,你不走,有病吧?”
我们说,交通的状况是中国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前些天,我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报道,一位公交车司机拾到一个小布兜,里面包有几千元钱,等人没人找,上交以后还作为好人好事报道了。但这位师傅因付不起孩子的大学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时,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病”。正如在一个遍地都是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纪律规矩连接。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纪律、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一方面依靠“他律”,还要“自律”的信仰和修养作用。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化的语言,说出的是令人痛心的“精神失落”。越是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越是需要思想罗盘的引领,需要我们用信仰滋养心灵,呼唤良知,用思想之光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