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责任感是大人才需要具备的质量,孩子是不需要有责任感的,并且也不懂得什么是责任感,所以就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希望孩子长大后自己明白。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就像他的其他质量一样,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小时候不努力培养,长大后孩子就更不会听父母的“唠叨”了。等到孩子染有一身坏毛病后,父母后悔也来不及了。
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为他人带来的影响,让他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是有用处的,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内容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而增长、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从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是未来责任感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基础,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便无从谈起。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可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且与他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让孩子体会到他作为这个家庭成员的意义。孩子要分担适度的家务,例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他们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倾听他的心声、感受的同时,还同他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容都是孩子能够接受的。通过这些方式,父母在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重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及兴趣。
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认为:「孩子不会理解大人的事,所以大人的事儿用不着和孩子讲,讲了也没用。」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理解力,他们能够试着用自己天真的头脑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只不过大人常常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活动。由于大人的偏见,孩子对父母的关爱经常被否定。
比如,当孩子望着疲惫的母亲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了?怎么看起来不高兴时,很多母亲都会这样敷衍了事「没什么,妈妈很好」,或者「这是大人的事儿,你不懂,别问了」。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就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点:「家里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要不惹麻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可以了,那些事情让大人们去处理吧。孩子最初的责任感就这样被父母扼杀了。」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关心表示肯定,并且在必要时让孩子帮助家长分担忧愁。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在家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自己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