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先生先从小孩子说起,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就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里晒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
陶行知先生引用了“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亲知、闻知、说知,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
陶行知先生通过举了美国的“三八主义”和《福尔摩斯探案》中的例子,得出结论就是:“天下最经济的事无过亲知之取得,以及闻知和说知都要安根在亲知里面的。”
我理解的亲知,便是亲自去做,亲自去经历。对于“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我是深以为然。
说到亲知,我想到了课堂。课堂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会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与活动,这取决于教师备课情况怎么样?解读教材情况怎么样?还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所有的这些都将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情况。课堂上,教师是让学生“亲知”的环节多,还是“闻知”“说知”的时间较长?
亲自经历的事情,一辈子都会印象比较深刻。听闻的事情印象浅之又浅,常给人的感觉是“听说罢了”,甚至会“左耳进,右耳出”。推想出来的知识,也是给人“一知半解”的感觉,无异于“概括一下吧”。陶行知先生说,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只是闻知和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提起“亲知”,我想到了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将“亲知”践行在课堂上,践行在学生身上。
李吉林老师的《李吉林与情景教学》之《我和学生在课堂里》,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和育人的规律的同时,关键在于李老师扎根教育实践大地,课堂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享乐其中。
李老师无数次带着孩子们到小河边、田埂上、树丛中、公园里,去寻觅、去感受、去体验、去阅读自然。春天,他们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他们去海边感受大自然的热情;秋天,他们去果园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他们堆雪人、打雪仗,去欣赏松、竹、梅岁寒三友的风姿。
今天的我们和孩子们,难以走出校园,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带着孩子们亲自去经历。学习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我们心里有“亲知”的教育理念和“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我们也可以学习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的六条途径,以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表演、语言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情动辞发”,思维参与其中。
教师“活”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样的课堂,教师的心情很美,学生沐浴在快乐之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结合我的教育教学经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到的“亲知”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吗?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把孩子们带到春风里、雷雨中、天空下,寻觅那些孩子们心中的“真正的喜欢”。无论是课堂现场,还是课后与孩子们相处,我们一定要牢记着,我们要做一个行动者,做一个和教育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思考者。
不觉感悟到,当我们用整个身心蘸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味每一部著作时,在名师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求索的足迹中,慢慢地读着教育的丰富内涵,竟然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