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最初听到这些名言是在别人的文稿里,那时候只知道有陶行知这个伟大的教育家,然后就对他一无所知了,直到假期里阅读了周洪宇编著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才真正的把这些名言对号入座。坦白说,这本书里有些文章不是很感兴趣,读得时候有些囫囵吞枣,但静心阅读还是有一些文字能够触碰心灵,引起我的思考。
一、教育者不辜负机会
此书的第二编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中有一篇文章是《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中谈到的教育者的机会是我一直作为标记读了又读的:文中说道好的教育者就应当具有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并且要带有千里镜去找机会,就会找着了,就用手去抓住彼,不断地抓住彼,还要尽力地发展彼。教育者的责任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辜负机会;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去抓机会。
读此段文字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与我们相遇的每个学生都是缘分,我们应该怎样教育这些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去实现自我的梦想呢?用心觉察,用眼睛去发现任何一个教育学生的机会,好学者有不断好问的机会;学生在做人处事方面犯错误的机会;学生知道感恩父母以及爱护班集体的机会……教育契机的量变一定会促使学生自身质变的可能。除此之外还要和家长朋友们配合默契的机会,给学生制定目标,去创造一个个适合他们成长的所有机会,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完成每个年龄段的使命。
所谓的机会,应该是我们教育者、学生、家长共同抓住,去奋斗、去努力。优秀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不优秀的学生都有自己不优秀的理由,不辜负任何一个机会,相信教育一定会在静悄悄地发生改变。
二、教育不脱离生活
当代众多的家庭教育虽然风声水起,却存在一股不可忽视的逆流,那就是反生活教育。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告诫中包含一个明确的意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强劲的反生活教育表现之一是重智轻德、急功近利,一些家校合作把家庭变为第二课堂,把父母变为老师的助教,以争高分、进名校为目标,不惜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睡眠与娱乐,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这些文字是1934年2月16日陶行知《生活教育》中的文字,将近一百年的历史,生活就是教育的话题经久不衰。人们对这个话题的认可是毋庸置疑的,但做起来时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杜威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半天上文化课,半天做手工做劳动。理想学校就应该这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通过生活来驾驭学生,不光是教学生体质,而且教学生的能力、知识、它是通过生活来进行全面的教育。陶行知诸如此类的论述精辟而通俗,例如: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教育好孩子并非需要父母有多高的学历、收入或地位,最需要的就是给予孩子正常而美好的生活,尤其是父母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相信孩子,相信生活,好的生活能够让教育卡开出绚丽的花朵,因为生活即教育。
三、教育者应以教人者教己
“积水成流,集腋成裘。”一个教师如果对于你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都采取“以教人者教己”的态度自省自练、自我提升,那么,你的学问和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就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博学者。
陶行知说道:“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为学而学”仅是死板的学,“为教而学”才是融会贯通的学。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要怀揣一颗为教之心,在工作中以教人者先教己贯穿始终,这才是为人师者应该有的态度。
因此,教育过程不仅成就受教育者,同样成就着教育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迈开脚步,踏上自己的道路。最终结果是超过自己的老师,于是回头张望,老师只是在生活和历史链条上的一个必要的环节。而教育者凭借受教育者的超越,实现了自己的超越。这种超越既是时间上的,同样也是空间上的、精神上的。
行是知之始,感谢这个假期读此书让我对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是中国教育的先驱,他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他为中国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弘扬行知精神,继承并发扬行知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