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读《自控力》这本书,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几乎一口气读完的,本书具备美国畅销书的一贯优点:例证来自于大学和研究所的实时研究成果,数据详实,分析透彻,分析问题的同时提供解决的方法。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关于意志力的课程,因为作者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学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所以无论是课程还是本书,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超强。
书里提到的一个实验我特别想说。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和戴尔想要研究关于人的刻板印象和决策过程。他们设计了两个类别的问题来询问大学生。第一个类别是命题一: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第二个类别是命题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人们会不太容易驳斥第二类别的问题,因为人们很难驳斥“有些”这个限定词。结果判断第一类别两个命题的学生立刻提出抗议,因为第一类别的问题带有性别歧视色彩,判断第二组命题的学生态度则更中立一些。
判断完这些命题后,学生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一些由男性主导行业的高层职位,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候选人中有男有女。对刚刚驳斥过第一类问题性别歧视观点的学生来说,看起来非很明确:他们不会歧视一个符合条件的女人。但研究人员发现情况正好相反。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男性担任这个职务,勉强同意第二类命题的学生则没有这么强烈的想法。当询问学生的种族主义观点,并提供机会让他们表现对少数种族的歧视时,也出现了这种前后不一的情况。
研究者这样解释:学生们因为驳斥了第一类问题而感觉良好,放松了警惕,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更可能根据直觉的偏好作出判断。这并不是说他们想歧视,他们只是被自己之前良好的行为所蒙蔽,没看到这些决定会带来的伤害。
这个就是“道德许可效应”,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政府官员挪用公款,警察对毫无抵抗能力的罪犯施以暴力。大部分人在觉得自己品德高尚时,都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而一些人的工作总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品德高尚。
被我们道德化的东西都会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比如你去锻炼了就说自己很“好”,没去就“坏”,那么很有可能今天去锻炼明天就不去了。减肥过程中纵容自己多吃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我今天锻炼了好多,感觉自己表现很“好”,作为奖励可以允许自己多吃一点肉和甜食,导致刚消耗的卡路里又通过饮食补了回来。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观察一下,看看自己在哪些事上陷入了道德许可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