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就必须筑实人才“防火墙。”各基层党委紧抓本地大学生暑期返乡的契机,着力培育“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土壤,从精准识别人才、推动人才下沉、创新交流模式上构建雁归计划体系,积极引导本地大学生为家乡振兴添砖加瓦。
精准识别人才,为雁归返乡补齐人才链。本地大学生作为乡村发展的新兴力量,一头连着各大高校的先进知识,一头连着绵绵不断的乡愁情怀。为持续壮大“雁归”队伍,基层党委以在外高校毕业生为主线,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谱好“敲门行动”两部曲。一是加强前期调研,由主要领导牵头对15个行政村进行走访,切实扩大“雁归计划”宣传面,与村干部进行点对点沟通,了解各村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识别“归雁”,建立在外大学生信息库,根据本地外出就读大学生毕业情况,积极开展上门敲门走访,实时更新大学生相关信息,打好“情怀牌”、“乡愁牌”,积极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献一份情,尽一份力,将有意愿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与当地政策和基层需求岗位进行精准对接。
创新交流模式,为雁归返乡延展人才链。为更进一步提高本地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深层次了解家乡发展实况和人才需求,基层党委还积极组织开展了座谈会、交流会等,一方面邀请了专业人员向大学生详细介绍了辖区目前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医疗卫生、优势资源等发展情况,提高大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吸引他们返乡进行就业创业;另一方面通过介绍各村党总支部书记和镇政府干部的备考经验,为有意考公考编的毕业生进行详细讲解报考流程、考试内容、公务员发展前景等内容,让本地大学生认识到应届报考的优势和基层优秀人才的紧缺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上来。
推动人才下沉,为雁归返乡夯实人才链。为更好地推动本地大学生“沉”下来,让乡村真正“活”起来,基层党委紧贴村干部建议,贴近大学生实践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打好志愿活动组合拳,提高大学生返乡归属感。无论是围绕乡镇实际发展需求的疫情防控、卫生安全、反诈骗、“扫黄打非绿书签”等“头雁引领”志愿服务活动,还是涉及政务实践、社会治理、公益服务、文化宣传等15个短期实习见习岗位的“筑巢迎雁”主题实践活动,在乡镇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推动大学生在基层受教育、长见识、促才干、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