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的姑娘吉诺维斯,深夜下班,在住所所在的街道遭到了持续35分钟的攻击,最终不幸遇难。
在这35分钟里,她大喊救命,曾有38个人听到她的呼救,从窗户看到她被攻击,但是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更没有一个人出手救助。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见一个年轻姑娘受到攻击,却不伸出援助之手呢?
难道因为他们都是冷漠之人吗?
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这种现象叫“旁观者冷漠”,也叫“吉诺维斯综合症”。这个现象不仅适用于帮助他人,还可以延伸到保护我们自己。
为什么那么多人听到一个女孩的救助却不伸出援助之手呢?
为了了解“旁观者冷漠”的真相,心理学家们又在大学进行了实验,看看人们是否会帮助身处困境的人。
一群大学生被邀请参加一项关于个人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他们被安排通过对讲机对话,无法看到彼此。实验中,他们被分成了1人组、1人组和5人组。
实验开始时,每一组会再加入一名“被试者”。讨论过程中,他会假装癫痫发作,向其他人寻求帮助。结果你们猜会怎么样,大家会不会听到他痛苦的求救就伸出援助之手?
当小组中有越多人参与讨论时,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只有一位被试者的小组中,85%的情况下他或她会去提供帮助。当有几个被试者参与讨论时,这一比例降至31%。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责任分散。
如果只有一个人,他们大概率会觉得自己有救助的义务,会主动伸出援手。但是有多人在现场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也许有其他人会先伸出援手;而且因为人多,他们就觉得自己对于求救的陌生人的责任就变少了,这不关我的事,让别人来解决吧”,他们期待其他人伸出援手。
他们不伸出援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多数无知。
当一个人对情况不是很确定的时候,而且有多人在现场的时候,就会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如果其他人没有回应,他也会按兵不动,会选择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立场。
大家还记得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吗?
弱小的小悦悦被车碾压,痛苦地躺在地上,来来往往那么多人从她身边经过,可能速度慢下来,却没有停留,时间长达7分钟,直到一位一直在附近工作的大姐看到,才找人帮她送去医院。
这个事件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人抨击路过的人冷漠,究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旁观者冷漠”。
“旁观者冷漠”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但是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或者家人亲朋不会遭遇“旁观者冷漠”,如果我们真的在身处困境需要救助时,遭遇旁观者冷漠,该怎么办呢?
给大家三点建议。
1.告诉围观者具体发生了什么
“旁观者冷漠”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旁观者对发生的事情不确定,他们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推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他们不希望因为推测错误被别人认为很傻。
所以,消除“旁观者冷漠”的第一步,就是在意识清楚地时候 ,明确告诉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消除对方的不确定性,给对方一个伸出援手的理由。
2.明确告诉对方需要什么帮助
只是告诉对方发生什么还不够,还要明确告诉对方你需要什么帮助,以方便对方及时给出正确的帮助。
3.“指名道姓”提出帮助请求
这里的“指名道姓”是指某个人的某个具体特征,比如“那位穿格子衬衫的小伙子”。
“旁观者冷漠”之所以会发生,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责任分散”,所以,为了能够及时得到救助,一定要直接指明某一个人帮助你。否则越是人多的时候,大家越会觉得别人会去做。
一个人开始行动后,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加入帮助的队伍。
比如最近天气炎热,气温甚至高达37度,老年人在外面的时候,可能会因为高温而感到身体不适。这个时候,如果他需要帮助,就可以这样寻求他人帮助:
我现在很难受,高血压犯了,我今天出门忘记带降压药了,请帮我打一下急救电话。
穿白色T恤的这位小伙子,麻烦你帮我叫一下救护车,谢谢你
我们不仅要学会在身处困境的时候,用上面的方法获得别人的求助;我们还要在别人遭遇困境时,避免被责任分散干扰,成为“冷漠”的一员。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反过来用:
1.询问发生了什么
我们会因为不确定对方是否需要帮助而犹豫,所以当你看到内心觉得对方可能需要帮助的时候,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了什么
2.询问对方需要什么帮助
询问对方需要什么具体帮助,比如联系家人,或者打急救电话等。
3.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这个时候,如果周围有其他人,你可以邀请他人和你一起伸出援手,最好直接指定,比如,穿黑色T恤的大哥,帮忙一起
之所以邀请他人,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一方面人多力量大。
“旁观者冷漠”不是个例现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旁观者冷漠”现象,希望我们不仅学会如何避免遭遇他人的冷漠,保护自己;也知道运用他来给别人提供精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