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发生了不少事:
清清背上行囊,再出发,去北京重新找一个地方安放自己的青春。
爸爸检查身体一切安好。
妈妈领到了一笔补发的工资很是开心。
我第一次见到过敏后变成猪头的王立钊,吓傻。
我头一回和爸爸谈起对他的一些认知,虽然像玩笑一样说出来,确是我内心驻留已久的想法。
这些事,想想就觉得生活足够美好。
清清,其实你很好,年轻的焦虑就容易让人想直接秋收而等不了春和夏。等你学会了,就可以像我一样,笑看后来者了。
爸爸,我说的一点儿都不假,你真得没把生活给你的优质大脑用到最好。如果想体会下利用智慧提升生活的感觉,就别再等了,从更积极的学习二胡开始吧。
妈妈,你写的笔记一如既往得好,结构完整,格式清晰,符合你一贯优质执行力的风格。
我这个嘚吧嘚惹人烦的人呢?希望更能分清主次,不畏困难,攻克智商短板和工作难点。
这周总结就这样。
忘了说,我这周还吃了很多开心果。
————— 2017-02-19 —————
妈咪 09:04
父母要知道自己的言行在向孩子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小孩都喜欢涂鸦,而且随处随地。耐克在家里一张全新的、漂亮的地毯上画了一个足球场。妈妈适时地赞美了他,“你很有创造力!妈妈帮你找合适的材料你自由发挥才好。”而爸爸却生气地喊道,“你疯了!你没脑子吗?新地毯让你弄的乱七八糟!”妈妈的回应让耐克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他会继续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而爸爸的回应超有可能使耐克在自我贬低中一蹶不振,要么继续做一个疯子、一个没脑子的孩子,要么产生报复的念头:下一次不是地毯,是书架上的名书名画。
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回应时需要谨慎考虑:是说“我爱你”“你真棒”来传递爱意和鼓励还是“你真笨”“你真没用”而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孩子有父亲和母亲。当一方传递给孩子负面信息时,另一方当及时弥补,不能双方一唱一和,形成“统一战线”诋毁对抗孩子。
人都会犯错。有时父母会不假思索地随口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语,有时会因为疲惫、生气而大脑短路。但不管怎样,一定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即使我们所想有分歧,但我们可以和谐友好并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孩子会倾听我们的语言,观察我们的行为。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传递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和能量。
爸比 10:21
妥善应对别人的情绪
怎样面对他人的暴怒,当我们遇到冲突或者批评的时候,要学会引导别人,不应该“挣扎”、“闭嘴”、“让对方冷静”。所谓“挣扎”,就是解释或反驳,这样做会是战事升级。“闭嘴”会被对方理解为无言的抗议。“让对方冷静”就是说对方情绪不稳定,一定会引起对方更大的反弹。
应该怎样做呢?就是“隔离”、“同理”、“拦截”。
“隔离”就是给自己做心理隔离,在于别人沟通之前,先要保证自己的状态,就是自己跟自己进行理性对话,把自己跟情绪的漩涡隔离开来,从而始终保持冷静。
“同理”就是和对方讲述同样的道理,和对方站在同一边,来让对方知道我们可以看到并理解他的情绪,从而达到疏导情绪的目的。
“拦截”就是拦截对方的人身攻击,在这种情景中,你先是清晰地用身体语言传达出你的不快,然后再讲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并且没有透露出任何你为什么不同意的原因,从而避免让对方怒气升级的缘由。
所以,在面对他人宣泄情绪的时候,自己的态度尤为重要,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语句,用不同的口吻说出来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面对羞辱的尴尬时,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语气、态度,切不可让人产生误会。
————— 2017-02-20 —————
妈咪 07:00
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
不假思索,我的回答是“有”。父母希望孩子乖巧安静,希望他不要乱喊乱动,希望他安安静静吃完饭,希望他开开心心上床睡觉,希望他把衣服收拾整洁,希望他把鞋子整齐地放进鞋柜,希望……问题是,孩子就是孩子!当他把所有玩具摆在地板上,当他赤脚在地砖上走来走去,当他在衣柜里玩捉迷藏,当他穿着沾满了泥巴的鞋子在客厅乱串,当他……
所以肯定地说,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完全相悖的。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但等孩子长大一些后,就要和孩子商量或者至少让孩子知道:他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要想互不冲突,合作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需要双方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彼此尊重,彼此认同,创建和谐友好的亲子关系。
爸比 07:43
做一份合理的计划很重要
怎样制定一份合理的计划呢?在这里,有三个关于制定合理计划的建议:
❶ 精确量化
模糊的计划很难让人评估自己的计划完成度。比方说:“我想减肥”就不如“我想在一个月内减掉10斤”具体,“我想成为作家”就不如“我要每天坚持写300字”精确。合理的计划应是在明确需求之后,可具体量化的数据,比如:
每天读书 20 页
每天慢跑 30 分钟
每天写作 500 字
这样的计划就可以让你随时检查自己的进度如何,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是否正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❷ 有效执行
王健林的小目标是先赚 1 个亿,这对他来说很简单,对于普通人来讲几乎不可能实现。
计划不是空想,更不是白日梦,超出自己能力的计划只会带来痛苦。如果觉得计划难以实现,不妨把它细分为几个小目标。
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心,一段时间之后再回过头,你会有惊人的发现。
❸ 设置时限
如果每一场考试都不设最后时限,等考生准备周全再参加,那这个世界上应该没几个人会参加考试了。
别想着 “时间还多,以后再说”,没有约束力的计划永远是难以执行的。
有了最后期限,内心才会有紧迫感,才会督促你积极地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
如果你也有一个小目标,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最终时限,并努力在那之前实现它。
计划不在多,贵在精简。你不需要那么多计划去表现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有多么完善,能够持续稳定地做好一两件事就足够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一定要处在你目前还够不着,但是努力之后就能企及的高度。
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下一秒的未来,和你赛跑的没有别人,只有时间。
————— 2017-02-21 —————
爸比 07:33
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
造成低品质勤奋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勤奋,都只在输入端用力,而没有在输出端使劲。
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的解决方案就是:强化输出端,形成 “输入 —— 输出 —— 结果” 的良性闭环。
想形成 “输入 —— 输出 —— 结果” 的良性闭环,学以致用是非常困难的一种模式。
学以致用的底层逻辑是: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强化输出端,形成 “输入 —— 输出 —— 结果” 的良性闭环的关键在于: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妈咪 07:45
对父母来说,什么才最珍贵?
父母如果因为孩子打碎花瓶、弄脏牛仔裤而气势汹汹地责备、辱骂孩子,孩子就会认为杯子、牛仔裤比他重要;而在另外一个场合或时间,柔声细雨地对孩子说“宝贝,我爱你”,孩子会将父母的这种言行理解为“我只要表现完美,或者说只有当我不是我自己的时候,爸妈才会爱我”。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肯定会打破安宁,打破常规,这再正常不过。如果父母不让孩子打破秩序,还“像以前一样生活”,也就是说,好像孩子不存在似的,既没有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工作节奏,那么孩子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我根本不重要,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从此,他可能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或愧疚感。
所以,对父母来说,什么最珍贵?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自己的信心。永远不要伤害孩子,不要对孩子撒谎,不要辱骂孩子,更不要恐吓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真诚相待,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爱自己,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勇敢地担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 2017-02-22 —————
爸比 06:38
蚂蚁搬大象式的道歉
人生在世,难免犯错,犯错就要道歉。道歉除了真诚,还要讲求技巧。人在道歉的时候,有两个常见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试图淡化,说事情的结果没有那么糟。第二个误区是试图撇清,说自己负的责任并没那么大。
应该的做法是像“蚂蚁搬大象”式的道歉,什么叫“蚂蚁搬大象”?就是在道歉的时候,你要尽量可能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这时候那些原本带有敌意想要指责你的人,不但很难落井下石,甚至有可能反过来劝你两句。此时,你要给人一个印象,就是你这只小蚂蚁,在很努力地想要承担起搬动大象的责任,同时,你觉得搬不动大象是自己的错。这样反而会使人觉得,搬不动真的不是你的错。
这招的适用范围只是限于日常生活中那些比较模糊的责任地带,只是为了平息对方的怒火才使用的。如果是正常的追责,不可能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妈咪 08:39
父母的目标是什么?
同意孩子的要求是“好”还是“坏”?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衣服是“好”还是“坏”?让孩子八点上床睡觉是“好”还是“坏”?
事实上,这些做法既不好也不坏,它们要么接近目标要么偏离目标。有时你觉得这些做法是对的,有时你有可能觉得是不对的,这都取决于孩子的发展状况、他有什么需求以及父母有什么目标。在亲子关系中,与其听从外界给予的这样“好”,那样“坏”,父母倒不如先了解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的目标决定了父母的言行,并因此决定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果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自强自立”,那他的言行就和“让孩子听话顺从”时不同。如果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毫不怀疑我对他的爱”,那他的言行就和“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健全心理”时不一样。
父母要看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放在首位,尊重孩子,但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在他损害过或者摔碎东西时缄口不言。父母要做的是:既要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要表达对孩子的爱。一个感受到他人注重并关爱的孩子会更关注他人,也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 2017-02-23 —————
妈咪 04:58
Life lies in motion!
要倾听孩子发情绪并不容易。孩子的情绪会带动父母的情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孩子的情绪会让父母惴惴不安,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孩子的情绪会让父母产生挫败感,觉得他们没尽到责任。他们多么希望孩子不哭、不闹、不在地上打滚!可问题是,情绪就是生命自身的运动。
一个安静得像一幅画似的孩子的确很乖、很静,但他身体里的某个部分没有了生命。Life lies in motion!情绪来自身体内部,并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
哭泣、喊叫、乱跑乱动…这些都是孩子需要表达的情绪,它们能缓解孩子的紧张和压力。所有的孩子都有哭泣的需求,而且需要有人陪伴。发泄情绪能让孩子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如果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顺畅地发泄,就能保障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理。
爸比 06:13
用自嘲与自谦进行自我保护
很多人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工作中兢兢业业;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宁愿熬夜上网查资料,也不愿当面多问一句。明知道这样做太累,还是没有勇气释放真实的自己。
其实,掩盖自身的弱点有两大风险:第一,暴露弱点后的心理成本会变得特别高,比如,下功夫维持形象,却比别人戳到软肋。第二,会让别人越来越好奇我们真实的弱点。
因此,我们主动暴露弱点会让你战无不胜。一是通过自嘲让敌人无攻击之门。用自嘲的方法说出自己的弱点,会让敌人无法用嘲弄弱点的方式来攻击我们。二是通过自谦取得他人的信任。在私人空间里适当暴露自己的弱点,可以很容易地与身边的人建立信任。
运用此方法时应该注意的是:面对敌人的时候,应当用自嘲的方式提及对方已经知晓且可能会被攻击的弱点,而不必将所有弱点和盘托出,给对方更大的攻击空间。争取他人信任时,应该暴露自己无关要紧的弱点,但是直接涉及工作能力的弱点尽量少展现。
————— 2017-02-24 —————
妈咪 08:59
情绪是打开自我意识大门的钥匙
“妈妈,我不想睡觉。”“妈妈,你走了我很伤心,我不想你走。”
“如果你想明天不迟到,现在就得睡觉。”“你知道,我得上班挣钱啊。”
父母给孩子答复了,但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根本没理解孩子真正要表达什么。其实,孩子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父母只是针对孩子的说话内容做出回应,对他们的感受置之不理。
倾听、接受并且肯定孩子的感受,就是帮助孩子感知自我,体验自我。如果孩子没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有人在他哭泣、发怒、恐惧时静静地陪他,没有人肯定他的感受并告诉他这些感受是合情合理的,那么孩子就有可能隐藏自己的感受,变得麻木、困惑、百依百顺,他就会成为父母所希望的、所认定的‘那个人’。于是,他再也无法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是谁?”他都不知道。
所以,让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绪,换言之,让孩子感知自我的存在。因为我就是我,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个体。
爸比 09:30
掌握幽默的技巧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感觉很舒服,很愉快,很有幽默感,即便面对尴尬局面,也能化尴尬于无形。
幽默感是一种营造氛围的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讲笑话”。
怎样培养幽默感呢?就是要营造氛围,避免误伤。
一是在内容上,要错位反差。就是要把各种可能的维度都反着说,包括事件的角度、自我评价等。
二是在语气上,避免先笑场。在讲之前,之中都不能笑场,等抖完包袱了再一起笑。
三是在角度上,避免误伤。选择合适的自嘲特点很重要,有比你老的人在场,就别拿年纪自嘲;有比你胖的人在场,就别拿体重自嘲;有比你笨的人在场,就别拿智商来自嘲。说话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 2017-02-25 —————
妈咪 09:20
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吗?
不!尊重并倾听孩子发泄的情绪,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地全盘接受。
妈妈在校门口等接上小学的圆圆。门口有兜售的各式各样玩具和小吃。圆圆拉住妈妈的手,指着一个玩具娃娃,“妈妈,我想要。”“不要买,太贵了。”妈妈不识趣地回答道。“我就知道你不会买,但我总有想得到的权力吧。”是的,圆圆有这个权力。
有的父母是“宽容派”,希望给孩子挫折越少越好。有些父母是“严历派”,希望不断让孩子受挫。那么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
不经常受挫的孩子性格固执,内心混乱,也很优柔寡断,他们不愿意面对挫折。一旦事情的进展和他们预期的不一样时,他们很容易动怒,且一旦面临困境就很容易放弃。这对他们在今后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利。故意让孩子受挫也是个错误。任由孩子摔倒大哭而不去扶一把、随便剥夺属于孩子的礼物……这些都是父母为了“不惯坏孩子”而惯用的伎俩,被证明是毫无效果的。
孩子需要在自己因为受挫而生气时得到尊重和理解,他渴望有表达受挫情绪的需求,父母学着接受孩子愤怒的情绪,并在孩子受挫时陪伴他。
爸比 10:33
说服
对许多人来说,说服就是用一种语言改变他人想法的过程。这种神奇的刻板印象,往往让人们对于说服既畏惧又羡慕。
说服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其核心主题有两方面:一是人如何形成看法;二是人有为什么会改变看法。
前者,使得整个学习说服的过程,等同于一个自省的过程;后者,则让我们说服中,不只是要改变别人,更要改变自己。
能改变、被改变,是必然;不变,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