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实乃佳句也,试问诸多才子,谁当泼墨问鼎?换言之,华词丽藻固然好,给人一耳目一新之感,但华丽语句是否能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早些年间,华而不实的骈俪文统治文学界,大家乐此不疲,在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中就发起提出了“文以载道”这种理论了,在此引用知乎上几段话(表示对大神感谢)。
韩愈提出“文以贯道”,这里“道”指的是“圣道”,是儒家义理。他是提倡古文的,并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其目的是恢复儒学道统,复兴儒学。
提出这个理论的背景是因为当时流行骈文。骈文常用四六句,而且非常讲究平仄韵律,虽然这样的句式看起来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重形式,轻内容,容易堆砌辞藻。这种文章读起来是什么感觉呢?拿现在的文章举例,就是“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摘自郭敬明经典语录)
韩愈等人为了改变当时的文风,倡导了古文运动,“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也说过:“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从这一点来说,改变了当时文坛写文章的形式主义,使文章更重于表达思想,有真情实感。
当然从另一点来说,韩愈曾说过:“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争臣论》),我觉得这点说明他提倡的“文以载道”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但是晚唐时期,华丽淫靡的文风逆袭,于是到宋代,又出现一群人呼吁“文以载道”。
比如说周敦颐,就是写《爱莲说》的那个人。在《周子通书·文辞》里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文以载道”就是写文章要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写文章不能只是文辞漂亮,内容有道才是好文章。
“文以载道”这个理论我觉得放到今天也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可以把“道”阐述为道理,思想,即写文章要有思想感情,不能是空洞的。《文心雕龙》中有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总而言之,文章有思想,重在载道,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章不要也罢,文章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无病呻吟,成文空洞派。因此,当被评为说文章词藻毫不优美,内容一点也如行云流水,别急,大声回应他:"对不起,你要的文采我写不来"。
2017年12月6日
写于自习教室
赵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