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反思性社会学著作”书的腰封上如是写道,且我还认为这是一本“利用社会视角重述过去的回忆性文稿”,社会学家埃里蓬在父亲去世后重归故土,开始探寻记忆中事件发生的社会性,转换角度去思考,重新建立和家庭之间的联系,重新探索自我,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这句出现在书本首页的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最根本的内容和思想。读完书后,内心情感非常复杂,悲哀和激昂的情绪相互交织——感到悲哀的是在当下阶级的固化仍然存在,跨过阶级那道坎儿对底层人民来说格外困难,社会上的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将我们向原生家庭所在的阶级诱导,而我们就如同被圈养的羔羊无能力为,任风推动;激昂的情绪点在于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好似开阔了眼界,对自我和事物的看待、认知开始以社会、更高度、广泛的视角,尽量逃脱束缚自身的主观态度,从整个社会阶层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确实,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给我带来豁然开朗的局面,开始和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和解。
除却书本中对我整个思维模式和看待事物观念的改变、开阔以外,极能触动我的还是作者在逃离原生家庭的挣扎,在父亲离世后的遗憾。十分惭愧,之前的我也是在时不时地埋怨原生家庭,但读完本书,十分坦然地接受现处的状况,一个人之所以变成现在的模样,是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受到阶级影响,受到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平和的态度接受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
我愿把《回归故里》称为作者坦诚深刻的自述书,沉入记忆中,书写在阶级身份提升过程中感受到的痛苦、羞耻。表层来看,痛苦和羞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是深入挖掘剖析能够看到阶级在个人生命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以一个极其隐蔽的方式巧妙地淘汰一个阶级的人,在未出生时就将其剔除高阶层,以此来稳固上层的统治,跨越阶级统治所面对的挫折、屈辱更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永远无法想象的。纵然教育被认为是实现阶级跨越的最快途径,但就作者生活的时代还是如今,不同地区与时代的教育都是不平等的,信息的接收度存在极大的不对等,可能你奋斗半生得来的结论是别人刚出生就得知的,上层社会的学生被置于有文化与学习氛围的环境,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获取信息与资源。
迪迪埃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对当时阶级问题严重背后政治斗争的揭露,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导致当下现实问题的根源不是技术,不是各类文化形式主义,而是在工业革命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政治、经济结构用新的话语体系重新包装自己,延续着自马克思时代就存在的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窥见它的整体模样。只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人已经不再是那时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