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综合实践》教材上明确无误地写着,鸡蛋壳用手掌握着,费很大的劲都不容易被捏碎。上课前,我到食堂要了两个鸡蛋,信心满满地到教室面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玩个捏鸡蛋的游戏。各个小组也按照我课前的安排带来了鸡蛋。
我选了两个看着力气较大的男生,到黑板前捏鸡蛋,交代了注意事项和规则,其中一名同学就迫不及只听待地来捏起来了,只听砰的一声,地上、捏鸡蛋的同学身上到处都是鸡蛋液,我同学站得较近,也未能幸免,和这名鸡蛋液溅了我一身。我想,可能是我为交代清楚,或是这名同学没按要求用手掌捏鸡蛋。在同学们把地板和衣服收拾干净后,我对第二名同学又重申了一遍要求,一定要用手掌捏,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我也眼都不眨的紧盯这名同学,只听有时一声“砰”,鸡蛋有被捏碎了。
我安抚好同学的情绪后,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鸡蛋壳会被捏碎了,为什么和书上写得不一样?”这时,一个同学快步走上讲台说:“老师,这是人造鸡蛋,它的壳有气泡和裂纹,人的眼睛看不出来,所以就被很容易地捏碎了。”全班同学一片哗然:“不对,谁会造鸡蛋?”又有同学告诉我“老师,这是饲料喂出来的鸡下的蛋,所以它的蛋容易碎,而土鸡下的鸡蛋才不容易捏碎。”
课堂完全不像我预设的那样,先捏鸡蛋,捏不碎,然后一起设计一个从两米高的地方扔鸡蛋,而鸡蛋砸不碎的方案。可现在全部计划都被打乱了。
我只好让各组讨论,为什么现在的鸡蛋壳容易捏碎,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拿出了自己的主张,同时开始捏鸡蛋表演。果真,一个个同学们带来的鸡蛋都被捏碎了,可有一组的鸡蛋怎么捏也捏不碎。同学们问原因,他说,这鸡蛋是他从老家带来的,是土鸡放养的鸡下的。这就印证了同学们的猜测是对的,眼里看着就要下课了,我安排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干净,布置他们回家去查资料、询问有关人士、做实验,看看为什么鸡蛋壳为什么不像书上写得那样不容易被捏碎。
第二节课,同学们又给我带来了一个新的答案:“有病的鸡下的鸡蛋壳也会很容易被捏碎的,这是他们在网上找到的答案。”“还有遗传基因等。”
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探索,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创新、质疑的精神的萌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