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特别想说说职场上碰到的那些事儿。这个朋友,工作10年,从刚毕业的每月6000,到现在一年百万,完成了职场生涯的N级跳;我们曾经讨论过,我们这样一直干苦活干脏活的人,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段话还只是在去年,今年她成功地踏入一个新行业,与一群优秀的人工作,可以尽情发挥的同时,而且拿到了高薪。
我在一家公司干到10年的时候,特别痛苦,觉得职场上35岁几乎是个天花板,因为跳不出行业十分苦恼,去求学去外部寻求机会,却屡屡碰壁,干到12年的时候,抱着忐忑到了一个陌生的行业,与一群比自己平均小10岁的人共事,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极高的工作节奏中把自己打碎了一次又一次,重组再来。虽然不至于说到了如何的位置,但收入还是翻了一番,可以结合以往的经验开始新的探索,而且不再被限制在原有的狭窄领域里,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什么是机会和成长
从跨国企业、内资上市公司到互联网上市公司,经历过pre-A、A、D轮的创业公司,有长达12年、也有短至几个月,合作过各种团队和老板,在成熟行业里,我们个体往往是螺丝钉,干着份内的事情,也不用操心份外的工作,从生手到熟手,从熟手到方法论沉淀,甚至能革新,不仅是把事做完,做好,而且是能带来创造性变化的,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少人是到了熟手就放弃,以为已经游刃有余,却丢了后面可能的成长;或者在漫长的反复中,会丧失信心和勇气,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把自己逼到被动的位置上。在不成熟的行业里,试错是反复的过程,任何制度规则都不算建立,我们在变化中寻求机会,甚至怀疑自己的方向,这种混沌中去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最终判断做出选择,是心智的磨练和阅历的丰富,也是难得的成长。
单调中不求改变,单一的职场轨迹,都使得机会和成长的可能性被限制。
个人能力的认识
一个前同事,也差不多工作年资,七八年前因为靠近核心人物火箭式上升,担任中层管理岗位,年薪三四十万,近几年因为核心人物不得势,上升道路几乎阻断,跳槽却无更好的去处。我记得我也曾艳羡她,能够迅速升职位居要位,而我只能干着脏活苦活,少人问津,即使做出成绩还要被挤掉升职名额。哭完,还是得做别人觉得难做的事情,别人不想干的事情,以及觉得自己曾经不会干的事情,在过程中磨亮自己。同时把自己丢到外部面试中去寻找短板,商务沟通、公众表达、演示技巧……缺什么补什么。把基础能力扎实好是未来机会获取的前提。
有一些朋友踩对了行业,在风口行业可以迅速掘金;有一些朋友是踩对了时机,刚好的人事调整获得了机会;有一些朋友是踩对了上司的垂青,坐上了升职火箭。到底哪些才是扛得住风浪、随时可以拥有选择自由的能力呢?
必要的时候耐得住寂寞
任何职场路都会有起伏,也许长时间在重复性工作中无所建树,也许在漫长的等待中没有新收获,也许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默默无闻,不知道时间会有多久,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改变,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卑微,转身离开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守还是走,关键还是看可预期的结果是什么,有些信息不对称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撇去不确定因素,我主要看3个点,优先级如下:1、关键leader是否值得跟随;2、团队成员是否优秀;3、业务及相应资源是否有未来。最末了,即使业务不行,但是可以调整,成事却是在人。这种寂寞也不定是毫无价值,磨砺性子的过程中可以沉心思考哪些才是重要的。
大公司和小公司之争
一直在小公司里兜兜转转的小伙伴,职场上很难有太大的上升空间。系统性的思考能力、专业化的职业训练、各环节的统筹能力、或者说大公司给到的视野和格局,以及带来的业务上中长期的规划思考能力,都很难在小公司里得到历练。当然也许小公司一人身兼多职的岗位属性可以让一个年轻人迅速成长成为多面手,也有机会扛起一面旗,但以上能力的缺失最终还将是短板会制约个人发展。
而一直在大公司里盘踞或者挣扎的人,在既定程序和既定框框里反复作业,人事关系更甚于做事能力,练就的八面玲珑心在腥风血雨的江湖风雨中,虽不是一无是处,但仍抵不住短兵相接的力搏。心里跟明镜似的,却始终走不出这一步,或太晚走出那一步,却发现无从下手,当然最好的是坚持趟过去,再见一片天。
快还是慢的问题
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除了人的寿命在延长,人类的有关选择都在缩短生命周期,比如家电的淘汰、热门的文章、男女的感情、品牌的生命、以及某份工作……大多数90后不大想太久以后的事情,正因为年轻,犯错的时间成本略低,反而我们这种中龄人,瞻前顾后拿捏不下。可历史经验是,所有积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着急着赶路,没有去看,去听,去闻,去思考,没有看到路边的警示牌,没有听到身后的鸣笛,没有嗅到日渐弥漫的瓦斯味,都会导致误判。希望这只是时间成本,虽然我们的人生并没有伤停补时的阶段。
谈人生虽然还太早,但作为没有富二代身份的人,注定是要努力到无法折腾为止。行业会萧条,光环会消失,知识会陈旧,技术会老化,但核心能力们却历久而弥新,来抵抗时代不确定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