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果一个人创造了奇迹,那一定是他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昨天是解封后第一天去了职场。六点不到就起床了。不是要见到同事激动的睡不着觉,是我调整了自己的作息。在疫情之前,我一直保持着早上6点42到晚上11点的作息习惯。6点40多起床跑步然后洗澡再去公司,时间稍微有点赶,正值夏至,把自己的作息调整成早睡早起,改成了6点到10点半。早起40分钟,跑步、洗澡吃早餐就有足够的时间。
其实这次调整作息,也不是心血来潮,从3月份在北京出差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今年我要干什么?原本在元旦的时候立了几个flag,比如考:DevOps Master证书、CBAP证书,深度反思总结之后,我发现我前两年都在为考证拼命,投入了所有的工作之外的时间,包括周末和节假日,也获得了不错的汇报。但是两年的时间我却忽略了身体和健康,说白了就是没有时间锻炼,体重也从170多斤长到了195斤(峰值),逐渐臃肿,逐渐油腻。其实这个结果是我能够预料到的,毕竟学习很辛苦,平时为了营养,吃的还不算差,结果就是体现在慎重上。之前的衣服逐渐的变小。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两者选其一的时候,我想的是先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游刃有余,掌控时间自由,我在能腾出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
今年不是考证不重要,我只是把这个优先级排在了身体管理后面。在北京出差,3月份还挺冷的,也就没有开始跑步,后来天气逐渐转暖,4月份我来时尝试跑步,一开始真的很痛苦,喘不过气来,体重过大,身体负荷太重,跑一会就气喘吁吁,那就跑一会歇一会。逐渐恢复心肺耐力,恢复体能。并且减脂减重。截止到现在,体重减掉了13斤,体脂率下降了4%,整体感觉还挺不错。
为什么调整作息呢?其实我想把最宝贵的时间,安排自己优先级最高、最重要的事情上。那当然是身体健康的管理。每天为健康投入一小时,专注过程,静候结果。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之前尝试过晚上跑步,但是晚上的时间有时候不太可控,比如:晚上下班后,临时领导说开会,还有时候朋友临时约一下等等特殊情况。那么就把跑步和身体锻炼调整成早上,这个时间一般没人打扰,没有人找你开会,也没有人约你吃饭,一般情况下他们还在睡梦中。其实,身体健康也是需要投资的,说道投资,大家都本能的以为是投资金钱,买好的保健品、吃穿用住都是好的,甚至买一些高大上的食物等,这些当然没有错,但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个投资,不需要金钱,投入的是自己的时间,每天运动一小时,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好的效果。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跑步锻炼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好处,但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倒是挺多。甚至躺床上看别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更多,正如王阳明的思想“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本身是一体的,是分不开的,如果你分开了那是你没有真正的“知”。这也是我最近读王阳明的一点理解,可能理解不对,但是对我来说足够启迪,足够我用了。
我又恢复了我中断了三个多月的习惯,下班后去南京东路的西西弗。去之前我还一直忐忑,因为我在百度上查看了一下说还没有复工,我就想反正是下班经过,看一下终归没事的,就乘电梯上去,结果已经复工了。所以,实践出真知。进了西西弗,我就问店员鲁迅的书在哪里,
店员问我:“你是要找鲁迅的哪本书?”
我说:“都可以,那本都行”,然后她带我去了放鲁迅的书的书架,我找到了《朝花夕拾》和《野草》,然后走到免费的座位区,一埋头就是2个小时。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就想读一读鲁迅,就像前些天一直像读一读《论语》和《道德经》。其实,精神也会饥饿,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段时间不吃火锅、不吃小龙虾,便会约好兄弟或者闺蜜出来嗨一下,吃吃火锅,聊聊天。精神也是一样,可能这段时间想读一下这方面的书,下一段时间想要读其他的书。对于读书,不用拘泥于形式,读你需要的书,就可以,别人的书单,仅供自己参考,只要你开卷,就有益。
按照习惯,九点半左右是我走出书店的时间,出了书店,几十米就是回家的地铁,回到家大概10多20左右,洗洗刷刷,10点40左右。这种生活节奏,是我入职公司半年后,摸索出来的一种路线,我觉得很完美,运动、工作、读书,那种感觉,特别踏实,幸福。
寄居于大都市,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选择灯红酒绿,也可以选择下班后和朋友小聚,也可以选择读书和运动。无论哪一种,选择适合自己的,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