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两岁半多,小姐姐快五岁。这两天观察她们俩的关系,挺有趣的。
刚一见面的时候,女儿开心得直尖叫,姐姐也张开双臂大大迎接她。有一天,姐姐一放学回来,女儿午觉还没起呢,就急切地敲我家的门。
女儿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姐姐后面,姐姐做什么、说什么,甚至一招一式她都跟着学。姐姐呢,在她又唱又跳的时候,有一个这么捧场的小观众在旁边鼓掌模仿,还挺有成就感的,也乐意教女儿,诸如无影脚、扫堂腿等武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女儿也是极崇拜。
我也会给她们准备些小零食,或者做水果酸奶。每当一起吃好吃的东西时是最和谐的。她们的关系也达到最融洽的顶峰。
吃完了零食,她们的关系开始走滑坡。女儿什么都要学姐姐,有点像复读机似的,姐姐说什么都要复读重复,姐姐感觉到跟妹妹不好沟通,甚至还不听指挥,终于有点不耐烦了。加上我也跟着她们跑累了,不想动,拒绝了她提出玩老鹰抓小鸡游戏的请求。加上觉得妹妹这个样子一点也不好玩,没意思了,于是要躲开女儿。女儿呢!发现姐姐不高兴了,也皱着眉头,即便不明就里还是要跟着。姐姐终于插着腰开玩笑式大喊:不要跟着我,别学我说话!女儿一愣一愣的。
很快,因为争一个弹力球,刚才还嘻嘻哈哈你侬我侬的俩人,此时变成姐姐死死抱紧球就是不让,妹妹沮丧得倒地撒泼打滚的场面。我先不想介入,想让女儿自己解决。女儿上去抢,可是怎么可能抢得过呢!于是又哭,眼神向我求救,我微笑着有些无奈地看着姐姐,姐姐还是我就是不给的表情,虽然球是女儿的,可是我还是不想说任何话。后来,我把女儿抱起来,只安慰她:妈妈知道了,姐姐想玩那个弹力球,那我们先踢足球吧。(就是因为怕她们俩抢,我才准备了两个球。)当我们放弃弹力球,准备踢足球的时候,姐姐又把弹力球递了过来,抢先跑过去踢足球了。我明白了,原来就是争着抢着才有意思!
上一秒女儿还哭鼻子呢!马上没事人一样屁颠屁颠喊着:姐姐、姐姐,又跟着姐姐后面玩了。等姐姐要去游泳课了,女儿万般不舍,非要跟着姐姐:我还想跟姐姐玩,我也要去游泳!姐姐笑着大方地跟妹妹拜拜!
不过,姐姐走了,小家伙立马就安静了,也不疯不跑了。我问:你喜欢跟姐姐玩吗?女儿说:喜欢跟姐姐玩。我又问:那姐姐不给你球的时候你是不是哭了啊!她抬起头对着我笑。我突然想起来,难道她哭是要博取姐姐同情,想让姐姐照顾她的感受把球让给她吗?
哈哈,有趣的关系正在悄悄发展。
附:2岁后孩子社交特点——交往不断发展
2岁以后,孩子们交朋友的主要形式是游戏。心理学家帕顿研究发现,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孩子的游戏经历六个阶段,社会性水平逐渐提高。
第一阶段:无所用心的行为,孩子似乎并不想游戏,碰上有吸引力的玩具或事情才做一做。
第二阶段:单独游戏,独自一人摆弄玩具,毫不关心他人的行为。
第三阶段:旁观,绝大部分时间在观看某一群孩子的游戏,且常常对被观察者提出问题,但自己并不参与到游戏之中。
第四阶段:平行游戏,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但各自摆弄自己的物品,很少相互交流。
第五阶段:联合游戏,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有交谈,有时还互相借用玩具等,但并不能围绕同一目标分工或组织。
第六阶段:合作游戏,小伙伴们为着某些共同的游戏目标而在一起游戏,彼此分工、合作,有一定的组织性。
幼儿园小班孩子以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各玩各的;升入中班后,联合游戏逐渐增多,并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到了大班才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合作游戏,如角色扮演中有人当医生、有人当病人、有人当护士,角色相对稳定且能互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