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很习惯自己动手煮些食物吃,这在三五年之前的我,是绝不敢妄想的。当然,煮的也并不是精致美食,只是些为填饱肚皮子的日常小菜。这样的改变,已足够让家人心生喜悦。
以前的我,是绝不肯进厨房的。一是觉得油烟之事,是极善生活之人方得把握的,而我只是一介粗人实在沾不得呀。二是觉得,炊饮之事稍显无聊,还得耗上个把的时间,实在不划算。若我还是之前的我,姑且还能找出更多的理由,让我与厨房的距离愈发遥远吧。
现在我想法全然改换了面目,原来,洗手作羹汤也是一种特别的生活体验。在闲来无事的时候,也是个不错的消遣,还能为平淡日子开开荤、解解馋。
说来,读《人间滋味》也算是缘分吧。在图书馆里随意走着,本来想寻的,是周作人的文,突然被讲课老师勾起了书瘾子,想偷闲驱赶烦闷琐绪。不曾想,望见了汪曾祺这本书,也就顺便捎了回去。
刚好那些日子激起了做饭的兴味,就更显急切地翻读了。如果用“美食家”来形容汪曾祺,我是觉得一点不为过的,要是朋友你觉得有些过了,那我就姑且称之“生活家”吧。
这算是汪曾祺的散文系列,有人嫌他多事,在文中把做菜的步骤都写了出来,跟菜谱似的,哪有什么文学造诣。可我觉得好玩就在这儿,我读着汪曾祺写出的“豆腐”,它有我们生活中亲眼见过的影子,但又不仅如此,里边还掺杂了些诗兴,与酸甜苦辣咸相系联的,不正是生活滋味吧。
只有亲自品尝过,才有资格论谈是甜是苦。否然,总会让人觉出虚浮之感。
我跟老妈说,我现在很喜欢自己煮菜自己吃,想吃甜的就放些糖,试了第一口觉着味道淡了些就加些盐粒,什么样的味道取决于自己,毕竟,调味料是握在我手里呀。
老妈听我说了,十句话中有好几句都透露着欣喜。一直以来,她都很担心我的生活,她怕我一个人在学校照顾不好自己,怕我身体难受的时候,连找旁边人帮忙的勇气都没有。老妈太了解我了,所以我的一点改变,她都希望我能变得更好。
每一道用心做出来的食物,味道都不会太差。过程中,我懂得了凡事要适度,无论是要入锅的食材,还是用来增味的调料,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还有一点,因为是一个人开火,所以更多时候不愿走寻常路,而更愿意尝试新的菜谱,甚至是自己突发奇想的组合。可能会有不堪入口的危险,但其中的刺激与偶然的惊喜,让我欲罢不能。
读《人间滋味》,觉着汪曾祺先生的小日子定是过得好玩又有趣味。他觉得,一种特别平常不起眼的食材,却是一道大菜中必不可少的点缀。或许没有它,也能成其一道菜,只是缺了它,一百分的完美又会溜开了半米远。
好些文人,都是不大懂怎么照顾自己的,像鲁迅,像徐志摩。假若让他们独自一人生活,怕是一团乱都无以形容吧。所以对会生活、懂诗又懂美食的汪曾祺,我自觉添了几分佩服与喜爱。
以此训诫自己:生活不该被蒙上虚幻的纱,文艺也不止在诗与远方,平常可见的小物什,同样藏着兴味与乐趣。要静下心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