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博学的杨老师,国学诗词上来第一课就走的高端路线。高居皇室的“三曹”父子,建安文学的风骨中心,流芳千古的鸿篇巨作,选的都是经典。
三篇诗作,魏武帝的四言,魏文帝的七言,陈思王的五言,无一不喜欢。
读《短歌行》,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顿时神清气爽,豪情万丈。那种感觉就像看国乒比赛,或者是看中国女排夺冠。曹操诗言志,那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浑壮阔,博大胸怀,令人振奋。我私自把他跟当代伟人毛家诗词作比较,那种求贤若渴,殚精竭虑,不屈不挠,建国统一的远大志向总能找到点相通的地方。当然所处时代背景的局限,及个人性格特点所致,曹操在政治思想上永远达不到伟人的高度。所以,他只被称一代枭雄。
那谢灵运眼里“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最初也是有万丈豪情万丈抱负的。在政治上输给胞兄曹丕,兴叹“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的悲伤后,又看到了文学上能扬名立万的机会。《薤露行》下笔琳瑯,骨气奇高,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直抒“流藻垂华芬”的远大抱负。可惜他终没有逃过“虫兽”,终没能突破“黎明前的黑暗”,“慷慨独不群”终化作了“风吹尘”。我私自把他划进屈原,杜甫一挂。
至于文帝曹丕,他虽非孟德最喜之子,才气相对也弱一些些,但还是想多说他一点。或许是他这首《燕歌行》的背景正好是秋天,或许是赞他打开了七言诗的新视野。但仔细想想还是因为读诗读出了怜惜,产生了共情。诗里呈现出来的幽怨哀婉,搅动了人,尤其是女人。
诗的格局不大,可能与作者的性格有关。在侥幸定为储君前,曹丕前有被曹操眼神确认过的曹昂曹冲,后有认定比他才高比他受宠的曹植。若不是曹植贪杯失节,这个皇位也许还轮不到他继承。因此我猜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是阴郁多疑谨小慎微的,是会伤春悲秋,多愁善感的。
《燕歌行》是一首女人视角里的思念诗。开句以景入情,写一女子在深秋的午夜里怀念远去的丈夫,整首笔触细腻婉转,语言清丽多姿,赋比兴手法行云流水,把思妇满腹伤感而无法释怀的感情渲染得立体传神,呼之欲出。作者和读者眼里的无奈同情超然纸上。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感情由持欲破,妇人泪流满面,拨动琴弦、吟唱短歌,呜咽不能成声。唱罢“明月皎皎照我床”,倚窗独看“星汉西流夜未央”,连天上的牛郎织女尚且能迢迢相望,而他们只会“尔独何辜限河梁”……
善于写景和抒情,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读来感人。而用的七言押韵的形式,更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而整首诗的意境也非常完美。读者可以从诗里的意象联想到自身情感的某种境遇或体验,甚至可以联想到当代年轻人关于理想事业前途目标诸方面的通感式体验。
平凡人容易产生共情,这是《短歌行》打动我的原因。由此,我私自把曹丕划到了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等的类同婉约阵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