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106-115凡九年事
一、纪事
1.邓太后临朝听政。
公元106年八月,即位不足一年的殇帝崩,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即位,是为汉安帝。刘祜年十三岁,邓太后继续长达十六年的临朝摄政。
邓绥执政期间,十分尊重恩师+闺蜜+知己+智囊的奇女子班昭。躬行节俭,大力救灾,使东汉王朝挺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十年天灾。同时派兵平定羌乱,讨灭海盗,征服乌桓、鲜卑、南匈奴等外患,使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又设立西域副校尉;并将九真郡外的夜郎蛮夷纳入版图,扩张领土1840里,史颂其“兴灭国,继绝世”。
然而,遗憾的是,邓绥为了稳定东汉王朝的局面,呕心沥血,仅仅40岁就因操劳过度便香消玉殒了。
邓绥兼通天文、算数。鼓励、资助蔡伦发明并改进造纸术;命张衡入朝,研制浑天仪、地动仪等;又命许慎等人到东观矫正文字,推动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问世;同时注重文化教育,采纳尚书郎樊准崇儒建议,开拓性地创立男女同校学堂,为女子提供了学堂教育;但邓绥长期临朝而不还政于皇帝,史家或认为其有专权之嫌。
2.虞诩其人。
虞诩(?—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陈郡武平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东汉时期名臣。最初被太尉张禹召为郎中,后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一生九次遭斥责,三次被惩处,但他刚正的性格一直到老都不曾改变。主要事迹有
1)力阻邓骘放弃凉州
公元110年,羌胡作乱,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于是召集公卿商议,众人都附和邓骘的意见。虞诩听闻后对太尉张禹说:“放弃凉州不合适。(1)凉州是先帝费尽艰辛开辟的疆土,现在怕费事,丢掉它不妥。(2)凉州如果丢了,那三辅就算边塞了,三辅作了边塞,那祖宗的园陵坟墓,就在界外了,这是万万不行的。(3)俗话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凉州人习兵练勇,这是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三辅的原因,因为凉州在他的后方。(4)如果丢了凉州,迁走百姓,人民安于故土,不愿迁徙,这样一定会发生变故。假使叛乱的豪杰集合起来,乘势东来,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太公那样的将领,恐怕也抵当不住。所以放弃凉州不是好的计策。”张禹釆纳了他的意见。
2)安定朝歌
邓骘放弃凉州的计划因虞诩反对,未被采纳,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用吏法对其进行陷害。当时朝歌县的叛匪宁季等数千人造反,杀死官吏,连年聚众作乱,州郡不能禁。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他的老朋友们无不担忧虞诩。虞诩笑着说“事不避难,这是我的本份。不遇盘曲的根,错乱的节,哪能识别利器呢?”。
虞诩一上任,就设置三科募求壮士,命令自掾史以下各自举荐所知道的人;以抢劫的为上,伤人偷盗其次,有丧在身而不理家业的为下。招募共得到一百多人,虞诩把他们的罪过都赦免,让他们跑入叛军中,引诱他们劫掠,并设伏兵见机行事,趁机斩杀叛贼数百人。又派会缝纫的贫民,为叛贼缝纫衣物,用红色的丝线缝在衣襟上作为标记,叛贼出入在街上的,都被官兵捕捉。叛贼因此都惊骇走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
3)增灶破敌
公元115年,羌人入侵武都郡,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于是任命他为武都太守。数千羌军在陈仓的崤谷拦截虞诩。虞诩得知后,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称:“我已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羌军听说以后,便分头前往邻县劫掠。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行进了一百余里。他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于是羌军不敢逼近。有人问虞诩:“以前孙膑使用过减灶计,而您却增加灶的数量;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保持体力,防备不测,而您如今却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虞诩说:“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对方便不能测知我军的底细。敌军见我军的灶数日益增多,必定以为郡兵已来接应。我军人数既多,行动又快,敌军必然不敢追赶。孙膑有意向敌人示弱,我现在有意向敌人示强,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
4)绕门疑敌
虞诩到达郡府后,兵员不足三千人,而羌军有一万多人,围攻赤亭达数十日。虞诩便向部队下令,不许使用强弩,只许暗中使用小弩。羌人误认为汉军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进攻。于是虞诩命令每二十只强弩集中射一个敌人,射无不中。羌军大为震恐,纷纷退下。虞诩乘胜出城奋战,杀伤众多敌人。次日,他集合全部军队,命令他们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改换服装,往返多次。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汉军,于是更加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军将要撤走,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河道的浅水处设下埋伏,守住羌军的逃路。羌军果然大举奔逃,汉军乘机突袭,大败羌军,杀敌擒虏数量极多,羌军从此溃败离散,从此一郡平安。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虞诩位列其中。
二、秩事典故
1.盘根错节:成语,出自《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乎,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形容纵横交错;密密麻麻。也比喻事物关系错综繁杂;难以处理。
2.暮夜无知:成语,指的是被誉为“关西孔子杨伯起"的杨震秩事。杨震在任东莱郡太守路上,途中经过昌邑县,当年他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为昌邑令。夜里,王密怀金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何?”,王密曰:‘暮夜无知者。’即黑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