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刘秀虽是汉高祖皇帝的子孙,但是名字却起的这么俗气。汉朝自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来,老刘家的子孙便混的一代不如一代。所以说陈胜吴广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多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皇家子孙没了祖上的家业,可能也就是个农民,甚至更惨。刘秀就很惨,打小就没了爹,跟着大哥二哥到叔叔家混着。
要说主人公的第二个对手,那便是他的亲大哥——刘寅,刘秀与刘寅虽是亲生兄弟,但性格迥异。也许刘秀属于开窍晚的那一类人。刘寅自幼便才能出众,深得叔父喜欢,因此饭也能比刘秀多吃两碗。随着兄弟三人的慢慢成长,在舂陵这个小地方也慢慢积累了些人气。刘寅不仅继承光大了叔父的小地主产业,而且将收入所得全部用来开party,一时间舂陵豪杰无人不识刘氏三兄弟。大哥刘寅见天下烽火四起,有心做一番事业。而弟弟刘秀却十分热爱种地,刘寅便把家业交给刘秀打点。自己则整日与当地的地痞流氓混在一起。刘秀虽不愿与大哥一般,但天下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更容不下一个安静种地的农民。
在南阳郡除了刘寅这支汉室宗亲的大族外,还有一支李氏家族,世代在朝廷为官,在南阳也颇有些实力。由于刘寅在南阳四处结交豪杰,这也引起了李家人的注意。某天,刘秀正拉着家里的粮食到宛城贩卖,在路上被几个彪形大汉截住。而后被带到李府主人李通的面前,李通说出了愿结交刘氏兄弟并起兵逐鹿天下的愿望,并且愿意散尽家财奉刘氏为主。乖巧的刘秀回家后将李通与自己所言转告了大哥,刘寅是个聪明人,顿觉天时已到,立刻召集自己日常里拜把子的兄弟们。刘寅利用自己近年来的人脉关系网,很快聚集起了七千人。刘秀也脱下了自己的农装换上了鲜艳的军装。刘秀知道自己哥哥干的是造反之事,家里的地是种不下去了,不如变卖换为钱财,全力资助大哥成就功业。而在南阳城准备劫掠骑兵部队的李通却因为走漏风声,瞬间被朝廷满门抄斩,只有李通一人走脱。对于刘家兄弟而言,此刻已经是箭在玄上。
缺失了李氏一族的资助,刘寅决定先拉拢就近的新市、平林兵,刘寅成功的展示了自己天生的领导者风采,在与他们首领王凤会面后,纵横捭阖的一番演讲,让这支农民武装拜服。随后刘寅制定了合围唐子乡的战略计划。由于唐子乡防守薄弱,起义军几乎毫不费力拿下这一战略据点。刘寅首战告捷,此战一是给未经历战阵的刘氏宗族子弟兵一些信心,二是给这支七千人的部队补充给养。刘家只是小地主阶级,并无多少家产,要负担七千人的吃喝,刘家带出的资本支撑不了几日,本来若是有李家资助还能好些,但此时只能靠自身攻取。但是此一战,所获财物的分配却引来王凤他们的不满,几乎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刘寅马上命令刘家军交出所有缴获财物,此举打消了王凤等人的疑虑和不满。趁着一团和气之时,刘寅提出攻陷棘阳进行战略补充的建议,王凤等人山匪出身,哪里有钱就去哪里,于是跟着刘寅再次合兵攻克棘阳。连续的胜利让刘家军开始有些骄傲起来,就连刘寅也觉得应该把步子迈的再大一些,于是刘寅建议去攻打宛城这样的大都市。要的就是一战成名。这帮新兵只是经历了两场小仗,根本不知朝廷真正的精锐,莫说是王莽的京师,就连郡守的精锐军都没交过手,就敢于去硬磕宛城这样的大城。这一战注定是对刘家兄弟的一次教训。更加不巧的是,此时追剿匪军的甄阜正率领京师精锐也抵达宛城附近,刘寅刘秀等人却对此毫不知情。这场措手不及的遭遇战彻底打垮了刘家军。刘秀单骑逃命,路遇姐姐却不能救,二哥也战死在敌人刀下,大哥不知所踪。刘秀仅仅带着几十死士退回到了棘阳,当天被打散的士兵也都慢慢聚集到了棘阳,大哥刘寅也带着部分兵马回来了,但是这部分人马看起来却有些面生,从军装穿着来看不像是之前的人马。难道大哥已经被俘,正紧张之时,刘秀看清了这帮人马的领头者——正是李氏一族的李通。原来李通逃亡后也拉起了一支队伍,恰巧救下了刘寅。经此大败,重新集结的刘家军准备在棘阳暂作休整。此时城外甄阜亲率十万大军紧追而来,对刘寅刘秀而言幸运的是,城外来了另外一只农民军——王常率领的下江兵。正是这支部队把甄阜引到了宛城附近,而刘家军又稀里糊涂的成了挡刀者。甄阜错把王常与刘寅刘秀当作一伙,以破釜沉舟之势击溃王常。王常率五千溃散的下江兵躲进山中。
甄阜所率皆为南阳官军精锐,战力之强悍非刘寅等乌合可以匹敌。但是也正因此,甄阜军异常轻视这帮反贼,未到决战之机便用出破釜沉舟之计,此计为霸王项羽所创,用此计是因为自身后线补给困难,军心不振。破釜沉舟可逼迫将士发掘最大战斗潜力,通过决战可解决粮草不济等问题。但是,对于甄阜而言,完全不至于到破釜沉舟之地,当下情形明显官军占优势,起义军占劣势。刘寅刘秀等人处于兵家谓之死地,该破釜沉舟的是他们才对。甄阜此举虽然获得交锋的胜利,但也仅限于这一鼓作气,刘寅也并非不懂兵法之人,他决定利用官兵再而衰之机,一举击溃之。但是仅凭他们几千退守棘阳的残兵败将,即使以一当十也不足以扭转战局。刘寅要的不是击败或者击退,而是彻底的击溃官军,否则在南阳他们无法立足,得不到喘息,必将再次被围,最终被消灭。见刘氏兄弟兵败的新市平林兵又打起了退堂鼓,想要撤离南阳,另寻他路。刘寅刘秀为了稳住王凤等人,决定亲赴退避山林的下江兵军营,争取这五千人的援助,可以增加他们之后决战的胜率。刘寅再次发挥了他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又是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让下江兵的首领王常拜服,并许下今后鞍前马后助力刘氏兄弟逐鹿天下的诺言。这支下江兵给了刘氏宗族势力以补充,也为日后纵横奠定基础。
刘寅综合三方势力制定兵分六路,趁夜向甄阜军发起突袭的计划,甄阜军也无愧精锐之师,面临未知之敌临危不乱,并没有在夜里就乱了阵脚自相残杀践踏,刘寅刘秀等见状只能拼死一搏,他们已无退路,刘家军以狭路相逢之勇,血战几个时辰丝毫不退却,甄阜军感觉到这只军队与几日前交手的匪军已经判若云泥,最终并非真的破釜沉舟的甄阜军开始缓缓后撤,退至江边,甄阜还想再来背水一战,可是将士只顾抢着登船渡河,结果被刘寅刘秀斩杀溺毙水中无数,斩首两万。此战彻底击垮南阳、宛城精锐官兵。此战也让刘家兄弟威名传遍天下。
王莽急令附近的严尤等人率军入驻宛城,加强城防。奈何官军在宛城大势已去,刘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宛城。取得了这块梦寐以求的根据地,日后东征西讨便有了后方。天下的起义军逐渐都打出了汉军的统一旗号,如散沙一般的各路绿林赤眉军慢慢开始聚沙成塔。刘氏兄弟也打出了汉军的旗号,随着宛城的陷落,周边小的城市也渐渐归附。刘家汉军也如同滚雪球般,从几千人发展到十数万。农民起义也许就是这样,在发展渐成规模时会不断的合并。如果军阀混战时期想要合并,那一定是火并。但是农民起义就单纯了许多,谁有能力,我就会去依附谁,最终一定会汇聚成几股能力最强的势力,而势力内部必定会因为或权势或金钱的内讧而走向不同的境地,如果扛得住内讧,将来或许可以成就一番功业,若扛不住便会就此败亡。
随着宛城根据地的开发,在宛城渐渐分裂成了两股势力,一股自然是刘氏兄弟,没有刘氏兄弟就不会有这块根据地。另外一股是暂时没有领头人的绿林军。但为了能与汉军有着对等的话语权,他们便拥立了另外一个刘姓皇族后裔,也便是主角的第三个boss,日后的更始帝刘玄。随着刘玄的登场,宛城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无论汉军和绿林军都想给自己正名,推举出一个人登基为帝,让起义军讨伐王莽师出有名,代表正义代表皇统,对官军也起到动摇震慑的作用。汉军自然是希望天生就有领袖风范的刘寅来担纲大任。绿林军则希望由他们便于控制的刘玄来当傀儡。随着暗流涌动的权力之争逐渐升级,眼瞅着就要变成刀剑相向,刘寅首先发声,劝诫双方暂且搁置皇位问题,以免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当务之急先破除包围而来的官军,推倒昏庸的统治才是实际。这番话让汉军将领们听了深以为然,可是绿林军仿佛走火入魔般油盐不进。为了稳住大局,刘寅压制属将的不满,以刘玄为尊。刘玄登基后封有拥戴之功的王匡为定国公,王凤为成国公,朱鲔大司马,刘寅屈居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汉军将领封职普遍低于绿林军。刘寅虽以大义说服众将领,但至此,各路豪杰已经开始离心。
这支起义军刚经过了生死的第一槛,这内斗的第二槛又能否度过,我们的主角刘秀在他人生最关键的隘口将做何选择,又能否为自己的人生迎来转机,请看下节《另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