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顺畅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对一个家庭的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的操作却因认知不同而有不同的演绎。重点是在不同的演绎中,家中都会认为自己在当下是重视亲子关系的,那么实际效果怎么样呢?
我在孩子出生的前两年半是全职在家带娃的。表面上来说,我已经做了很大牺牲与让步。但是我的内心非常不甘,老想不通,为什么我一把工作上的好手不能回去工作。家里由于老人们年龄偏大,都无力帮着带娃,新宝宝又不放心让保姆带,所以我在这两项外力因素下被迫踏上了全职看娃的道路。我的心一直别着。因此那两年半是我状态最差的时间。这种状态自然也带不出特别顺畅的亲子关系。宝宝因为年龄小,只能屈服于我。
好处是在很差的状态下,我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开始接触初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此打开了我人生的新大门。对于这段过往,我现在学着全然接纳,这是我必经的阶段。每一次暗流汹涌都掩藏着一个宝箱。
两岁四个月,我把儿子送到了小区里的一家家庭幼儿园。非常幸运,那位老师非常善良有爱。孩子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我也因为逐渐回归工作而走出阴霾。但是我特地调整工作节奏,没有以前那么快,这样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后来我把工作调整为在家办公。
然而由于一边工作一边带娃,我又经历了一个调整的阶段。我貌似人在家里,但真正的陪伴时间却没那么多,因为我经常在忙工作。在这段日子里,儿子迷上了乐高,因为这是他可以一个人做的事情。不管他布了多少的乐高场景,不管把屋子搞的多乱,我都没太干涉,因为无暇顾及。刚好这一点培养了他很好的故事场景感。对想象力和思考力还是很有好处的。
尽管这样,孩子毕竟有时候还是会找你问这问那,我就被烦到不行,其实孩子问的都是正常问题,但是由于我夹在工作和育儿间,经常处于着急的状态,静心的状态不太容易达到,那时候我也不懂那么多呢。
这个焦躁的状态让我在个别的夜晚变的特别无助,我在凌晨三点付款加入了一个学习小组。自此我开始走上了社群学习的道路。在这些社群里,我被滋养了,得到了很多温暖。逐步找到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法。我开始把孩子当一个有灵性的生命来看待。
随着在不同社群里的浸泡,我开始变的越来越有力量。我从刚开始的挖掘自我的所谓“痛苦”心理学,后来自然过渡到挖掘事件意义的积极心理学。我开始学会看到痛苦事件的积极意义。我的状态达到了一个不错的状态。我的亲子关系也从诸多对抗转化为心与心的交流。我意识到对于亲子关系来说,父母投入时间只是最基本的一步,在这个时间里你在做什么非常主要。这就涉及到亲子陪伴的质量。
今年暑假,我很珍惜与孩子共处的这个时光,工作学习都排在这个后面。孩子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在这里工作。他还过来看我的工作内容,我向他介绍这个工作是干嘛的,让他看家长们的提问。他对这个很有兴趣。看着家长们反映的暑假期间孩子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太长、孩子不能积极写作业等等问题。他就更能站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当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时,他好像对这些问题就有了一层天然的抵抗,多了一层理性认识,觉得我不能这样。
他需要的帮忙我也都积极的帮。所以他其实情绪更平稳了。其实以前我觉得他在学校里不善于通过帮助同学来社交。现在刚明白,以前他在家里需要帮忙的时候,我经常拒绝,我认为这是培养独立的步骤。却不成想,没有了爱的前提,一切教育手段都是白搭。他没有从家庭里获得过被帮助的体验,怎么可能去帮助别人呢?所以其实到今天为止,很长一段时间我没见过他爆发了,可能也是被爱滋养了吧。
包括每晚的睡前故事,其实有时大人真的是没了那个兴致。但是我还是本着让孩子感受爱的出发点,在前一阵停滞了一段时间后,这周又启动了。没办法,我这教育认知也是起起伏伏的。虽然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但是他还是很享受父母为他读书,因为由此衍生的聊天内容是高于他的认知的,也就是说读的过程也是聊的过程。聊的过程就是心与心的碰撞。搞笑的是有时候孩子给爸爸讲个事情,爸爸还在那里同时写自己的资料。孩子就问:你听没听啊?爸爸说听着呢。孩子说:好,针对我刚才说的,你说三点感受。爸爸就在那里蒙圈了。自此,他就不太敢一心两用了。
所以,我很庆幸孩子现在刚九岁,我现在能探索成这样,一切时间还来得及。我的体会:为亲子关系投入时间、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这些良性运作只会让生活的各方面更协调,从而促进你的事业。所以重要关系和追求事业真的不冲突。只是说协调这两者的关系需要很多底层逻辑的打通和不停的实践调整。所以,还是那句话,幸福真的是一门科学,一门需要实践的科学,而不是只动动嘴皮、感动一刹那的鸡汤。反复实践后,你会觉得那些理论真的很有道理,增加了自己继续坚持的动力。没有实践的话,就会觉得那些理论都是隔靴搔痒,回头继续按照原来那一套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