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驴得水》,觉得这几十块钱花的“不值”,预告片里最吸引人的那句对白,张一曼说要“睡服”铜匠,却只让人看到铜匠服了,几声不疼不痒的呻吟恐怕很难满足观众对“睡”的预期。
当然,我这么开头,也是为了印证这部剧的中心思想——从美国教授嘴里吐出来的那句“不可思议的中国”。
我本想直接用这句话作为标题,但终究觉得不够恰当。既然文化部都通过了这部充满批判的现实主义色彩电影,我们不妨读一读板垣征四郎(九一八事件的策划者)的这段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中国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他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的名称而已。所以,经过简单的思考,我在引用“不可思议的中国”作为标题的时候,在后面加上了“人”字。
下面,就结合影片对几个人物的鲜明刻画,看看国人是怎么的不可思议。
一、信念和贪欲之间只差虚报的那些法币。孙校长,带着几名城市知识分子,怀着远大理想到贫困山区支教。他以驴为名,冒领一个教师的薪水,说是为了学校建设,结果却被镶了牙、抹了脸、配了眼镜。在拿到美国资助驴得水老师的资金后,校园建设并没有多大起色,校长却听上了留声机,周铁男一天洗两回澡,裴魁山穿起了貂儿,张一曼做起了新校服。为什么当现实不再骨感,理想信念就立刻被抛之脑后了。原来我们所追求的并非理想信念,只是让各自的现实丰满起来。
二、爱恋和痛恨之间只差亲历的那次背叛。裴魁山,他明知道张一曼是什么样的人,就像他后来说的“你在城里干的那些事儿,谁不知道”,可还是在校园后面的山坡上对张一曼表了白,并且说“别人不理解你我理解你”,甚至拿出西北联大的助教指标,也算是够诚意了。但当他站在窗下,听到张一曼和铁匠的呻吟后,整个人却崩溃了,在特派员的唆使下,一股脑骂出“婊子”“贱货”。原来很多事儿,我们经得起流言,却承受不起亲历。
三、勇敢和懦弱之间只差跑偏的那颗子弹。周铁男,“知识分子都是有脾气”的典型代表,片中还专门从特派员口中强调,上中学的时候曾殴打系主任。整部剧里,一碰就着的是他,动不动就要拳脚相加的也是他。结果警长一颗子弹飞过去,他立马成了软蛋,竟然趴在特派员脚下,鼻涕口水流了一地。甚至在警长强奸一曼的时候,他竟躲在床上,缩成一团。我原以为他是被子弹吓疯了,结果他在劝说孙佳冒充铜匠未婚妻的时候,还是原先那副嘴脸。原来我们耀武扬威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勇气,只是对手的软弱。
四、反抗和接受之间只差亲爹的那声叹息。孙佳,片中几个人物里性格最倔强的一个,从影片的开头端起保命的水给驴棚灭火,不惜跟老师们大吵大闹,就埋下了伏笔。再到她拎着包,很决绝地要去教育部揭发特派员,把观众的胃口吊到极致,以为剧情翻盘的重任必定落在这个“幼稚”的小姑娘身上。结果,在父亲孙校长的一番劝说下,她却在被逼与铜匠举行的婚礼上,说出了“我愿意”。原来我们想要守住的那份坚持,在亲情威胁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五、善良和邪恶之间只差拉水的那头黑驴。铜匠,自始至终没有人提到他的名字,就像他的出现正是为了顶替那头名叫“得水”的黑驴,他的谢幕也是为了印证张一曼骂他的那句“牲口”。从他和张一曼道别,用蒙语唱出的那份惦念,到他杀驴吃肉,搅得学校不得安宁,大家都会觉得他连“牲口”都不如。就像我那篇《我们需要找到出口》所表达的,人性也是一种平衡,铜匠正是隐忍那个时代、那个泼妇老婆、那帮知识分子对他的压制和欺骗,才更变本加厉。
六、放荡和知性之间只差飘扬的那首情歌。张一曼,这样的女子毕竟是吸引人的,虽称不上美貌,却也大方得体。即使被贴上“贱人”“婊子”的标签,但在山坡上剥蒜时清唱的那首《我要你》依然打动了千万观众。仔细想一想,这么多人和事儿,似乎唯有张一曼是纯洁的,她睡男人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欢愉,却并没有损害他人。为了不连累裴魁山,她自嘲自贬,拒绝求婚;为了不破坏铜匠的家庭,她骂铜匠牲口,让他死心;为了不再影响集体的声誉,她把自己消失在枪声里。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只有她承受着最重的压力,却坚持了自己的本色。原来表面上看似最肮脏,内在里却是真正的纯净,只是我们不善于研究人性,只是习惯抓住表象。
可惜,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拍出了深刻的揭露,却没有拍出积极的引导。我在这儿说得再多,也只能印证那句当前写作人的通病——“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剩下的还是留给能够“普度众生”的电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