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笔记《<这样读书就够了>-究竟是哪样的读书?》中,具体介绍了什么是便签读书法,以及便签法的完整七个步骤。学会了便签读书法,那么便签法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又有哪些容易踏入的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我们都知道了,读书时要做三种便签笔记,这是便签读书法最基本的要求。它们分别是:
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这段信息
A1便签:描述与这段信息相关的过去的经验
A2便签:描述这段信息可以指导的未来行动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大便签分别需要遵守哪些标准,可以让便签读书法更加高效地指导我们学习。
I便签-重述知识有四个标准
诠释:要求我们基本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信息。不要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炼
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也就是说,我们在重述知识的时候,也是有很高要求的呢!能脱离原文直接叙述最好了,这是自己对知识的第一层加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消化吸收的能力。同时要求做到精准、逻辑清晰和学以致用。
我们在使用I便签描述信息时,有一个非常容易跳进去的误区--用“旧知”来附会“新知”。典型的想法就是“这不就是xxx嘛!”就好像老人家看到披萨会说,这不就是家里那种肉盖大饼嘛!这跟肉夹馍很像啊!一旦我们习惯性开启用“旧知”覆盖“新知”的思维模式,将会变得很难接受新生事物。因为所有的新知识,我们都会尽最大可能跟旧有的思想联系到一起。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用“旧知”覆盖“新知”呢?因为人们在遇到陌生事物时会感到不适(心理学称为“失调”)。这时若把陌生事物强行理解成已知事物,能快速消除这种不适。同时,我们从小学开始接收的“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强化了人们附会的习惯。
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界定新知和旧知的边界。学习能力越强的人,越能辨析多个维度上的区别。因此,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表现是能够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和旧知的理性反应。
A1便签-内化知识的标准
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的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四要素对应,成为贴切的案例
反思:能帮助自己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经验,加深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也就是说,我们在描述自身经验的时候,要确保经验的鲜活性,保证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毕竟亲身经历才有参考意义。而叙述的过程要完整,能看得到前因后果。经历要尽量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在描述A1便签的时候,最容易踏入的误区是泛泛而谈。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
A2便签-应用知识的标准
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
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目标与现状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
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可控:是自己能做到的吗?
我们在描写A2便签的时候,要注意描写的行动能否拉进我们的目标与现状的距离,行动步骤有没有列清楚?行动和目标与I便签中的事项是否有关联?以及目标的行动是我们能做得到的吗。
描述A2便签时,最容易踏入的误区是决心泛滥或泛泛而谈,觉得自己充满了动力,做什么都行。而实际上行动以及脱离了实际,或是距离目标有着太远的距离。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这样读书就够了》2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第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