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行为以目的为导向,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概念转述】孩子的行为不当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内心信心的丧失,当孩子感到不被接纳或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或不能胜任时,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克服内心困扰,建立信心,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个人体验】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这句话,深深触碰到了我。
孩子们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行为以及符合年龄心智的发展适应性行为,有时候甚至只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被“原始脑”操纵的行为。而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至少要承担同等的责任。
最近在给一个初二的学生做咨询,本来是个学霸,初二上学期突然厌学弃学,现在不肯到校,玩手机,她喜欢在抖音快手上发一些不当视频,跟不良社会青年来往,手机砸了几个,经常挨打,父母对此怒不可遏又毫无办法,学校领导找到我,希望能帮助她。
这孩子三岁父母离异各自再婚,由奶奶抚养。小学五年级父母又再一次离异后复婚,可是亲重新回归家庭的亲妈跟孩子怎么都亲近不起来,孩子甚至觉得继母对她都比亲妈要好一些,孩子连睡觉都要黏着奶奶,谁想到初一下学期奶奶突然生病去世。初二时父母决定生二胎,也没问过孩子的想法,孩子开始自暴自弃,变得迷茫混乱……
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受不到爱,只是一次又一次被遗弃的感受,父母却觉得自己对孩子已经够好了,妈妈经常对她说,我要不是为了你,怎么可能跟你爸爸复婚!孩子初二上学期割腕自杀,父母送她去医院去缝合伤口,还在喋喋不休地批评她,说她作,说她装的,不体谅父母的辛苦太没良心……
我问孩子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她低着头说,我没有以后了……
心疼孩子,父母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在失去奶奶的痛苦抑郁中苦苦挣扎的情景。孩子的不当行为背后可能有一些错误的信念在支撑,比如:寻求父母或监护人的过度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或者自暴自弃等。而孩子只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我们能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她遇到的挫折,帮助他树立信心,情况就不至于朝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去发展。
【行动指引】怎样才能帮助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拾自信?
1、理解孩子不良行为是为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一份理解,停止使用惩罚、说教、责难、羞辱等管教方式。
2、解码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属于哪一个,是为了寻求关注还是权力之争,是寻求报复还是自暴自弃。再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式。
3、对以前错误的应对方式做复盘:思考当时发生的细节,孩子的错误目的是什么,正确的解决方式又是什么。经常复盘能帮助我们纠正以前错误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