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可逆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没有遗憾的未来,只有纠结的现在和回不去的过去。
《本杰明.巴顿》逆时间生长是什么感觉?有别于我们理想的逆时间的重生文“幻想回到过去,修正错误,爱错人,走错路重来一遍”的梦境。逆时间生成是一种思想、认知与自己的形象、定位的错位,是生长环境的错位,是交往人群的辈分的错位。
试想下:本该蹒跚学步的你却与一群行将朽木的老人们一样坐着轮椅度日;本该与同龄孩子一样玩耍,去幼儿园学习的你却与一群老人做着礼拜和静静看着夕阳;本该在十七八岁释放天性和青春的你却不得不在同样获得自由行动力的五六十中年人一样沉稳,听他们感叹你完全不懂的人生感慨.....
这不是一个混乱的时空的心理学、伦理学的片子,是围绕本杰明逆生长一生“爱、时间、接受、宽容、冲突.....”的爱情片。
片中本杰明在逆生长的一生中,从他的视角去体会各阶段的人,各类情感的一生,配合一战二战的大时代背景,让本杰明一生经历更加情境化与时代化。
他出生经历了被抛弃的命运,被一家老人福利机构收养,从小融入“平和,缓慢,宽容”的老年人生活,他身上没有年轻人的激进,偏激和竞争意识;这也就造就了他一生“消极、逃避、宽容、平静和自律”的性格。
面对所爱的女孩,永远是被动等待和守候;面对度过盛年的自己不得不逆向步入偏激的青年和懵懂的儿童的生命轨迹时,他选择了逃避,抛下了自己的挚爱黛西和刚出生的女儿,比他父亲强一点是,他给她们留下了足够生活的金钱,然后远走他乡。
原生家庭作为近两年被大家去映射去研究一个成人行为的重要因素,被反复提及。某种意义上,原生家庭是“基因+环境”固化的结果。本杰明在生下女儿后,担心懂事的女儿对他形成依赖,而没办法接受他的向幼儿而蜕变的变老;担心老年的黛西照顾不了两个孩子,毅然抛弃了黛西和女儿,错失了未来漫长的陪伴的时光。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个也是一种基因的自私的传递。
本杰明成长的一生中,细细展示了美国社会爱冒险、洒脱的人生哲学和包容的社会文化
1-不管你是正常生长和逆生长,片中传递的美国人“爱冒险,随遇而安”的生存哲学与中国人“故土为安”的生存哲学是非常明显的对比。
作为一个观影的中国人,对于拄着拐杖,走路都不稳的老年和儿童的综合体,他能穿过几条街,独自走回家,并且是第一次出门的情况下;在心理年纪十几岁、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没有任何社会历练的笨拙的老年人,可以开启一个人的海上船员的生活;在他有了幸福家庭后,他也能毅然远行到印度,开始他新的茫然的漂泊的生活。“一直在路上”似乎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常态。
2-美国社会对于各种异像,特殊的个体的包容度和容忍度更高,这或许是信仰的力量
试想下同时期的本杰明如果出生在中国,等待他的是不仅是家庭,更会是全社会的抛弃(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而本杰明能在收养他的妈妈,带他成长的船长和带给他爱情的黛西那里获得了伟大的母爱,亦师亦友的关爱和真挚的爱情;当然还有无数带他如正常人一样的性工作者等等。
回归片子的主题爱情片。从成熟性感的女人获得性爱启蒙,从旗鼓相当的女人获得长久爱情,是美国社会爱情的基调
从中世纪英国开始西方人性爱之路,大多是一个成熟的女人对青少年进行着性爱的启蒙,或许是他们觉得这是男性对母爱的移情的必然阶段。本杰明在飘着雪的俄国某个港口城市,与一个40多岁优雅而成熟的女性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性爱的教育和成长。
而后他与他命中注定的一生挚爱的黛西开始了他幸福而浓烈的爱情。
70岁左右的本杰明邂逅10岁左右的黛西;
60岁左右的本杰明与17、8岁的黛西第一次分别;
50岁左右的本杰明与25岁左右的黛西再次相遇,情愫涌动;
——以上是他们生命最开始的四分之一的错位时间,有交集,可时间交错必然只是蜻蜓点水的交集;
40岁左右的本杰明与30多岁的黛西终于走到了一起;
43的本杰明和49岁的黛西,迎来了他们的女儿;
——在日落在晨曦中,在沙滩在海浪中,在家里在酒店,对的时间对的人,整个世界沉浸在他们最浓烈的爱中。
20-30岁左右的本杰明和50多岁的黛西,回归而又不得不离开;
10多岁的失去记忆的本杰明和60多岁的黛西,再次重逢;
5岁左右的本杰明和70多岁的黛西,黛西开始照顾本杰明;
0岁的本杰明与75+以上的黛西,黛西在他怀里送走了本杰明;
——新的时间生命差顺延着启动,空间的分离和记忆的错位又启动了。
结束:本杰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表达了美国社会对于一战中失去生命的青年们的缅怀和歉意,因为本杰明出生一战结束的当晚,感觉有点扯。虽然他逆着生长,但是他获得无私的母爱,起点离开时也是死在他最爱的女人的怀里;他获得船长的信任教会了成长、让他懂得生活与理想,引导他体会死亡和不可逆转;他与黛西的爱情是一场妙不可言的缘分,是一场逆时间相逢的旷世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