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周的最后一天阅读,还是比较关心蛤蟆先生到底怎么样了,从第一天开始,觉得无聊,到蛤蟆先生到苍鹭处咨询,再到苍鹭的外化治疗,开始对这个故事升起了兴趣,很想知道结果到底怎样?
所以今天有些迫不及待的去看了第五章——成长的寓言。因为自己工作的性质,对这里面的一句话特别有兴趣——老师用讲解模式,咨询师用倾听模式。看完故事,我仔细思考了一下,确实如此,那么两者能不能互换呢?
后来和朋友做了一个小的头脑风暴,我们最终提出了很多可能性,但又一一推翻,还是认为两者不好互换,角色的转换太难,一旦习惯了一个环境是很难从中走出来的。除非走出的那个人,是内在想要换成另外的样子,那还需要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不然依然很难完成。
对于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我们,这个就是警醒我们的一句话。蛤蟆先生的呈现,不就是一些孩子未来的可能吗?我们需要更多关心他们内在的世界,不应该一味的讲解、指导和说教。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去感受他们的内心,这样他们才会更好的成长。
下面分享一下今日的共读:
共读内容:第五章——成长的寓言
自己的思维方式往往来自于自己童年的经历
【问题引导】
001你喜欢被关注吗?你常常给予别人(比如家人、孩子、朋友)足够的关注吗?你的孩子喜欢被关注吗?他经常关注哪类或哪些人和事?
我是追求完美的人,所以我喜欢被关注,也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吧,让我觉得只有被关注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赞赏。
因为我是喜欢被关注的人,所以我会按照我的标准去关注别人,可能我的关注对于别人来说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我给予他成长的环境影响他一部分吧,他是那种两者都可以的孩子。关注也行,不关注也好。在不同的时间和节点,他的需求不同,他呈现的不同。
我的孩子会关注他在意的人发生的所有事情,还会关心他喜欢的书如:《大中华寻宝记》、《故宫里的大怪兽》等书籍,还会关心他的朋友和同学,还有就是游戏和卡片了。
002儿童自我状态有哪些特点呢?和我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认为儿童自我状态主要有两个特点:自然型和适应型。自然就是原本具有的,书中说的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与生俱来的。其实通过《完整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情绪,而适应型,我认为就是能够将情绪内化完整一个系统的认知,实现自我的建构。
因为这个“儿童自我状态”其实是叙事心理学里面的外化技巧,结合《完整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自然型就是让孩子去因兴趣而感觉,因为感觉而产生情绪,进而开始认知和自我建构,最终走到了适应型。我觉得可以这么说,这个“儿童自我状态”就是儿童完整成长的另一种表现。我们可以参考苍鹭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已经卡壳的孩子,如何走出来,去实现完整的成长。这个应该算是个工具和方法,完整的成长里面的体系是内涵吧。
003你经历过的事情中,有没有让你一直念念不忘的?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它对现在的你有什么影响?那么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一件事情让他铭记于心,你觉得那件事是什么?
有让我念念不忘的事情。虽然很多时候我都刻意的表示这并不会对我有所影响,但那还是扎在我心里的刺。一个关于学习选择的问题!
念念不忘但并不会影响当下的状态,有时也会感谢那个选择,不然我当下拥有的一切可能又要发生改变了。因为选择的就是这样,每一条路的遇到的人事物景都不同。这个念念不忘现在是我回忆里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我品味过去的快乐之一。
我觉得他有一件事一定铭记于心。我不敢说我说的一定对,但在我的认知下我觉得这件事可能就是他铭记于心的可能。就是他不学习的时候,我打了他,他因此而恐惧了。这是我犯下的错误,我觉得这个影响了他很多事情,是我的责任。通过学习经历,我在寻求改变的方法,有时候我知道我自己无法帮助他,我就寻求外力给予他开导,帮他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