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奇怪的同心圆画出真实的自我
若菱第二次告别老人后,又重新回到了属于她的生活当中。而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她与婆家人相处的片段。
又是一个周五,每周的这天,若菱都会和老公回到婆婆家吃顿团圆饭。但本应温馨其乐融融的相聚,却因为若菱一直未能生育(若菱自己这么认为),而变得即便是美食也味如嚼蜡,毫无生趣。
但这一次似乎有些不同,因为与老人的两次聊天,若菱已经完全沉浸在探知老人所提问题之中,而这次的新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实的自己?记住,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听起来,这似乎比之前的问题还要复杂一些。说来也奇怪,这本书读到现在,相信书友们和我一样,似乎已经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与若菱的一同思考的节奏中来,有些欲罢不能。关于真实的自己是否真的如老人所说“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听起来的确有点荒谬。但读书,本身就是“海纳百川”的过程,故暂且在老人提出的观点之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回答问题。
紧接着,老人给出一些提示,以帮助若菱思考:“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后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抱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淡,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若菱在思考的同时,已经到了婆家的门口,恍然之间她有了顿悟:“又要上场演戏了!而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吗?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子女……然而在这些戏份中,又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吗?”
显然,此刻的若菱对于自己的发现感到非常兴奋,她下决心这一次一定好好地把儿媳妇这一角色演好。
事实上,无论你是否承认,我们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开始便登上了演绎人生的舞台,而这个被命名为《我》的剧本里,我们身兼数职:编剧、导演、演员……并伴随着岁月的叠加,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偶尔会享受这种状态。特别是那些占据了社会优势资源的人,在财富、权力、地位等方面高人一等时,便开始插手别人的人生,以争夺他人人生戏剧中的主角而乐此不彼。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林语堂先生的话总是值得人拒绝再三的。在我们身边,比如为人父母者,总以呵护孩子为借口,将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强加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力设计自己的人生,同时有责任对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
故事讲述到现在,若菱已经不自觉地跟随着老人的指引实践于自己的生活,这一次她获得了积极的回馈。当若菱领悟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变换角色而已。所以,这一次她尝试着“表演”好一个好儿媳。
若菱热情地迎接小姑子,探入厨房去看婆婆,且真诚地要求帮忙。饭桌上,若菱突然觉得婆婆做的饭菜真的很好吃,不由地赞美起来。而与此同时,若菱竟然看到与以往她眼中那个严厉、刻薄的婆婆不同,当天的婆婆变得温和慈爱起来。甚至在若菱临走时,婆婆关心她:“工作别太辛苦了!”
这一切都超乎了若菱的设想,收获了满满正能量的她,再次找到了老人。
若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悟讲给老人听:“我发现了一点,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还有,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很好!”这一次,老人对若菱的回答很满意,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同心圆,想用示意图的方式更直观地告诉若菱答案。
“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随之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
若菱认定这是她这辈子看过的最抽象、最难懂的图,“为什么自我就是爱、喜悦、和平呢?”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自我的特质。”老人解释道,“不妨可以看看小baby就知道了。孩子哭闹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的问题啊!”看着若菱不理解的神情,老人又补充道:“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勾起父母自己内在压抑隐藏了很多年的痛,所以会不顾一切地用劝慰、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停止表达父母情绪,但是,这样一来,父母等于在重蹈覆辙——让孩子也和他们童年时一样,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造成创伤。”
2. 这是一个充满能量对撞的世界
这次离开时,老人又给若菱留了作业:“去体察一下,这个世界的实相究竟是什么?”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可是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很多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即使看起来像固态的物质,包括你的身体在内,它们的内部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远超过它自身的尺寸。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空间里,粒子其实占据了很小的空间,其余全是真空。而且事实上,这些粒子是不停地消失和出现的,像音符的波动一样,是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能量。”
除了这一席话,老人还建议一本书让若菱参考,叫做《水知道答案》。
日本一位名叫江本胜的博士,让水分别听音乐、读文字、接受电磁波、看图片,给它们不同的意念,然后在冷藏室冷冻两个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结晶的冰。结果竟然发现,水的结晶会因为听到、看到、收到的信息和意念是好还是坏,而起了莫大的变化。
若菱听得目瞪口呆,半信半疑:“这样说来,什么都是能量了呀?!”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啊!这真的是很好玩的一个观念!
但是,若菱还是不明白这种所谓的能量,对于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紧接着,发生在若菱的公司的一场争执让她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能量对撞的微妙作用。
随后,若菱走近了图书馆,开始通过阅读来理解老人所说的世界的实相及能量对撞的本质。带着所有的收获,若菱再次找到了老人,这已经是他们的第四次见面了。
这一次,若菱有了很大的进步,她告诉老人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些能量,把我们生命能量的源头团团围住,也就隔绝了爱、喜悦和和平。
而老人对于若菱公司发生的事情仿佛了如指掌,他默许了若菱的回答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人,争夺能量。”
“能量争夺”这个词在我们没看这本书之前,虽然感受过它的强大气场,但是没有如此深刻和准确地概括出来,在这里相信很多书友们和我一样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亲友之间,甚至是对手之间,天天都在上演着这种能量争夺。每当遇到利益交集的时候,人们总是尽其所能地为自己争夺更多的能量,父母希望自己可以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妻子希望丈夫可以对自己俯首称臣,领导希望下属可以惟命是从……总之,正如老人说的人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喜爱,或是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高人一等的而已。
如此看来,“能量争夺”正是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在作怪,而且人们似乎早已沉浸其中乐不思蜀了。多么可怕的事实,凡是领悟到这个层次的人们,也是时候该反省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