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天需要打开微信多少次,看多少次朋友圈?
我们现在的微信通讯录有多少个人呢?
跟我们常常保持联系的朋友有几个呢?
跟这些人联系的时候的我们是那个真的自己吗?
“为什么你要等那么久才回我消息?”
“为什么你可以在别人的朋友圈评论点赞,却不回应我发给你的消息?”
“我今天被清了,你也清清吧。不用回,试试吧,复制我发的信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粘贴复制的信息发送就行,谁的发送失败了,就是把你拉黑了不发不知道,一发吓一跳查查看腾出多少内存。”
我们是否偶尔想起一个好友,想要发消息给TA询问近况,却弹出一个朋友信息验证?
我们发现,原来不是对方忙,而是对方懒得回复我们。“哦,刚刚去弄点东西,不知道”,“噢,手机静音了。”
我们发现,大家都在共用一套流行的网络语言和表情包并乐此不疲。
我们发现,“呵呵”这个词和“再见”表情的定义已经改变了。
我们发现,我们不可免俗地带上某种大众化面具在活动。
我们发现,当你离开某个圈子的时候,友情的有效期只有一瞬间。
我们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很聪明,可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却很迷茫。
这个网络,放大了我们的信任,也放大了我们的不信任;放大了我们的聪明,也放大了我们的愚蠢;放大了我们的快乐,也放大了我们的孤独。
有人说,微信是熟人的世界,微博是陌生人的世界。可为什么当你一个人处在自己世界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你对陌生人的接纳态度甚至好于熟人?
我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容不下第二个人。别人进不了这个空间,或者是我们不允许别人进来,或者是别人进不来。
为什么讲朋友之间需要空间,情侣之间需要空间?如果两个人都允许对方进来属于自己的空间,两个人都有智慧进入对方的空间。这个时候的空间,意味着什么?
人性几千年,从未改变。于是空间,也不曾改变。
也许我们带的不是面具,只不过至少,这个时候的我们,不是完整,真实的我们。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去远方?
只是一个守住个人空间的选择。
一个人的朝圣。
这是一个容易走火和遗忘的时代,走得太近,会擦枪走火,走得太远,就慢慢遗忘。
我们边走边爱,边走边遗忘。
周国平说:“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虽然我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当自己知道了领悟到孤独并且知道别人的爱不能消除孤独这个道理的时候,还要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但是,生命的直觉告诉我,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是不会错的。
中秋来了,你是一个人过吗?